魏晋以降,礼佛与写经的风气日渐兴盛,书法的发展也较之前有了长足的进步。隋唐时期,小楷书的发展也随着写经的出现,在隶书的演变基础上有了更加新颖的书法元素。写经始于六朝,除了礼佛的书僧以及书法家参与创作以外,民间也出现了专职写经之人。在唐代礼佛风气的推动下,出于对佛经祈福功能意义的需求,出现了专门从事写经的经生。

《善见律卷》的作者国诠,生卒年不详。从此卷记载可见,国诠应当为初唐时期的经生。其字体清丽,变化丰富,堪为初唐以来写经书风的代表。初唐时期,书法名家辈出。从唐太宗本人对书法的喜爱即可看出书法在唐初的受重视程度与普及程度,因而出现如此技法高妙的写经书也属时代风气使然。

1a 2a国诠《善见律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善见律卷》书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纸本乌丝栏,纵22.6厘米、横468.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秘殿珠林续编》记载国诠书《善见律》一卷,用麻纸书写,后幅有名家题跋,包括赵孟頫、倪瓒、冯子振、赵岩、邢侗、董其昌等。这幅作品流传有绪,经宋内府收藏,钤有“绍兴”等印,元代时归大长公主祥哥刺吉收藏,后入乾隆内府,有清宫收藏诸印。

国诠所书《善见律卷》是诸多唐人写经书中甚为精致严谨的一本。以往的写经书,在书法表现上较显粗率;但此本《善见律卷》书写工整清秀,笔画遒劲,见得书家功力的同时也能看到其书写之时的平稳心境。小楷书因结体严谨且字体较小而有一定的书写难度。仔细揣摩本幅小楷书,可以领略到书家独具匠心之处。首先是用笔。国诠的书写笔尖较细,因而所呈现在纸张之上的笔势在入纸处有一定程度的虚笔。因手中力度掌握精准、用笔轻松,单个字体的书写十分具有力量感,而非孱弱无力。国诠善于用侧笔,细中带圆,笔势生动。笔画繁复的字多细笔,简单字则墨色加重,呈现出一种视觉上的反差之美。其次,书家的单字结体造型优美。因行笔较快,且笔尖力度难以掌控等技法因素,不少书家的小楷字往往缺少特色,呈现出过于僵硬或者呆板之态。而国诠小楷完全没有此类弊病。其字体清秀端庄,且单个字体都极富特色。比如“古”“名”“号”“如”“舍”等带“口”部偏旁的字,作者将“口”部处理得稍大于其他偏旁,且下笔略重一些,形成结体上的美感。卷中大部分字的结体处理都相对紧凑,但并未形成拥挤之感。如“偷”“兰”“触”“罗”等笔画较多的字,结体的安排都刻意地将部首靠近,着重在虚实笔画上经营布置。再次,作者的书写多为一气呵成。不少字间均有牵丝映带,字与字之间的气息十分连贯,能够看到字的开头与结尾之间的笔势连接,给人以轻盈自如的感觉。最后,在章法布局上,因写经的间距大体相同,且行间分明,这实则给书家制造了书写难度,不能随意发挥,而是要关注具体行间的美感、秩序。能够将数千字的经文以此种行列分明的方式抄写,并且尽量求得单个字体的特质与精妙,对书家来说实为挑战。而国诠能够完美驾驭这些,当属唐初写经中非常出色之人。

唐初书坛在虞世南、褚遂良等一批优秀书家的带领下,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书家。国诠虽为写经生,以写经为职业,但仍有精湛的书写技艺,在众多经生中脱颖而出。本幅《善见律卷》展示了唐初写经书的新高度,也继承了隋以来小楷书书写的特点,字体舒展,工整严谨,虚实得当,全篇一气呵成,是初唐小楷书的典范之作,极富历史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