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为技法之最重要,但也不能轻视章法技巧学习,往往独字很好但摆放在一起时却没有什么“看头”,即嚼之无味!如何能让好字堆放在一起放射出“神采”光芒呢?以个人体会,结合经典帖分析,首先要懂得造“险”,然后才能施“救”,如此才有看头,如此才能“曲折”。
艺术确有相通之处,律诗是要符合平仄格式,但有时也会出“险”,造成”拗句“,怎么办?设”险“,当然还要施”救“(也叫“拗救”),如此才保证有音乐感(古人做诗,是要奏唱的,不是空念的),才有诗韵美。
如张籍七绝《凉州词》第二首后二句: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前一句格律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现在却是“平仄平平仄平仄”。第六字应是仄声字,而今却是平声字“恩”,所以其前一字施救改为仄声“主”,保证了韵感,古人真是聪明之极!
由此我们联想到书法的列,如何安排才是至于呆板。那就造“险”,让列“摆动起来”!一般使用“左倾”与“右倾”,加之错开挪让的配合,书法的“列”就“鲜活”起来了,倘若“一字排开,状如算子”,书法的“神气”就会闷在
“列”的中轴线内,不得释放,就会失去了活力。
下图一是《卜商帖》原迹,图二是重新“安排”后的《卜商帖》,整齐不少,但有些“呆”,“僵板”,无味!
下图是《卜商帖》原迹的轴线布局示意图,多为左倾挪让,偶右倾挪让,且幅度偏大。红圈为右倾处,绿圈为明显挪让处。
上图分析,拟创作右倾幅度小,但挪让幅度尚可(绿圈处),不过总体稍感“静”,而不“活”,看来,“右倾”幅度对造“险”影响最重!应适当增大“右倾”幅度。
下一图是继续加大左倾幅度,但右倾不变,结果进一步证明,左倾对造“险”的作用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列与列间的宽度对整体章法会起着什么作用呢?
至于是“左”或是“右”倾,或是大幅度左、右挪让,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一味程式化反而越显“做作”,如一些书写“高手”及部分画家的字,原本是为求得布局自然,但反倒形式感强,以至于明显的在“做作”,不是“写”字,而是在“做”字,“主动”的安排字,其结果,没有达到自然的留露。当然要想开始不“做作”,也不会形成后来的所谓“自然的抒发”,然而,人们偏好那极摄眼球的艺术作品,为了达到这种一眼望去就能被“擂”住的佳作,对形式过分一味“经营”。
在我们所知道的经典大作中,章法属上乘的也并不多,《兰亭序》章法一般,布置有均匀之嫌,还算不上是最优秀的(应当承认,《兰》的笔法还是一流的),基本属左倾为主的安排,列间均匀,特点不突出,即使《韭花帖》的疏朗型布局,也有些单一,最佳的要属《祭侄稿》,自然而神采飞动,《书谱》中有些篇章局部也是布局变化丰富多采,都是值得一学的好范例。
下左图是《祭侄稿》局部精彩之处,以其为例,其中轴线排布右倾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