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在中唐确立起来了,但是它的肇始,却不是唐代,在南朝梁元帝萧绎所著的《山水松石格》,就已谈到用墨来作画,他首先提出的是“笔精墨妙”。他主张用墨来替代一切颜色。他的办法是:“高墨犹绿,下墨犹赪。”这在着色方面,起了巨大的革命。因此随之引起了一切技法上的变革与发展。

1a山水册页(之一) 谢稚柳 44×33.5cm 1982年

2a山水册页(局部)

3a山水册页(局部)

但是萧绎的水墨画法,似乎并没有即时被引起注意。从南朝、陈以及隋到唐初期,着色画继续在发展着。杨契丹与展子虔,阎立德与阎立本,李思训与李昭道,都是当时画坛上旗鼓称雄的着色画健将。在这样的情势下,吴道子起来开了新局面,显然,他对萧绎的笔墨论,起了呼应作用,或者是不谋而合的。

墨的被运用,开始在“山水松石”,因此,使山水画的创造性、艺术性,大大地提高了起来。

4a山水 谢稚柳 22.4×137cm

5a山水(局部)

6a山水(局部)

7a山水(局部)

8a山水(局部)

运用墨,必须依靠笔来传达,笔与墨配合了,起了重大的作用,在这单一的色彩之下,它表现了阴阳面与凹凸面,深与浅和远与近,更表现了寒与暖、晦与明的光景;它不但表现了云雨的迷离和烟雾的空濛,而且表现了对象的形与影;它既能表现实质,又能表现虚空。墨把笔解放出来了,它让笔自由地、个性地发展着。因此,在技法上增加了繁复性与广大性,对描绘对象,加强它深刻的表现力,它做了当时着色画所不能做的事。所以王维《山水诀》就曾提出:“画道之中,以水墨最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