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八大山人 仿倪云林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成交价5600万元
【作品赏析】
八大山人山水,从董其昌入手,复力追倪(云林)、黄(公望),更益以超迈冷隽之气,雄畅浑厚之笔,清冽悠远,苍凉古厚,格高韵胜,风骨自具。
此图虽曰仿倪,然危亭高岗,形势险峻;近树大小错杂,倚侧聚散,在在俱见匠心;且云林擅侧笔,转折遒利,以清逸见长;八大多中锋,纵恣沉着,以郁茂取胜。在荒荒率率之中,有一种举重若轻、气沉旨远、苍而能静的诗意禅境。读之令人气旺神凝,心境空明。
旧为曹溶收藏。曹溶是清初学者,藏画富而精。他的收藏一方面说明其眼界之高明,爱古而不薄今;另一方面亦可证八大晚年因其艺术之超越同侪超越时代,已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与珍视。他所以成一代大师是绝非偶然的。
将这件作品推至1699年的一个根据,是画面左下角的钤印“驴”。八大在1681年至1684年用此别号,但其不见于1684年后,直到十五年后,即1699年才复被使用。虽印章更易,而同一名号复出。在1684年和1699年,唯一可知的与八大境遇相关的事件,即为康熙皇帝的两次南巡。在1684年,八大隐于“驴”名,或许八大是在巧妙的借“隐”而“显”:“当年隐者即为‘驴’也”;好似旁人,譬如石涛,兴奋地向众人宣称“八大山人即当年雪个也”,很可能八大自己也在确认之前的另一个身份。八大选择在康熙南巡之年有此举动,其时明遗民蠢蠢欲动且岌岌可危。
同样在1699年,八大首次绘制了鹰——传统上英武雄健的鸟类。而仅仅五年前,他还自比为无家可归的鹌鹑,乞怜于帝王的勇鸷猎鹰。显而易见,到1699年,八大对康熙皇帝和满族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们不妨暂且将其归结为八大自我认同的增强,而怨恨悻然亦被顽固怅然逐渐取代。
这幅干涸空旷的山水无疑是在追忆倪瓒。八大依惯例调整了倪瓒的构图布局: 不像倪氏通常将茅屋安置在低处水边,而将其高置于山岬,俯瞰远处的河流。佳处精妙难得,得视遥遥远江,可观悠悠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