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阅读是为了:培养艺术品味虽然读大学之前对书法已经很感兴趣,但迫于学业,张若强只得以学习为重,直到上了大学才开始学习书法。“我大学读的是高电压技术专业,我们都戏称为”打雷防雷专业”。上海的文化艺术气息非常浓郁,在这种环境下,我开始学习书法。”张若强说:“当初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但时间一长就上瘾了,现在瘾更大,完全放不下了。”
学习书法的路上,除了转益多师、墨池勤耕,张若强也非常注重书法阅读。张若强将自己的书法阅读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读碑帖、读书论与读书史。这三个方面当中,张若强特别强调了读碑帖的重要性。“读碑帖是第一位的,我的老师教育我,学书法首先要临碑帖,临碑帖之前先要读懂它。”
张若强说,先辈们留下了许多珍贵而风格各异的碑帖,有甲骨文、钟鼎铭文、简书、摩崖石刻、墓志铭、砖刻、纸本墨迹等等,读碑帖后临帖,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本功。
对于读碑帖的理解,张若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的内涵,二是书法的技艺与艺术特征。“读碑帖的文化内涵,就是识别碑帖的文字,读懂文辞内容,分析历史价值,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读碑帖的书法技艺与艺术内涵,是在于认清字的结构,明白点画特点、品出墨韵的变化。读碑帖的形式,可以是欣赏式,接下来是分析式,乃至记忆式。”
人文主义的境界,在于崇德为仁向善张若强的书法被评论家认为洋溢着人文主义气息,这与他对阅读的注重有很大的关系。张若强说,年轻时候他喜欢泛读作品,偏向于趣味性。但是过了三十岁之后,所有的阅读都很带有目的,并非时间的消遣。选择值得精读的作品,注重思想性。“我三十岁之前,阅读偏重于文学,除了中外古典名著,也比较注意中国现代文学。比如老舍的小说、巴金的散文、曹禺的戏剧、戴望舒的诗歌,也包括张贤亮、莫言等人的小说。但这之后,我开始注重阅读的专与精。”
对于作品当中带有人文主义的特点,张若强的理解是东方式的。“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思潮,我认为人文主义主要在于注重人的本性,人的情怀和思想要得到尊重,人在文化、社会发展中的责任要得到发挥。”
张若强说:“人文主义的境界,在于崇德为仁向善,这是我书法创作表达的重要主题。与人为善,以德为尊,以仁为友。我们通过阅读儒释道的经典,都是为了种德修身,都是为了培育人文主义精神。”
私人阅读
读碑帖一开始不应太泛,可专注于两三本
信息时报:你每天会固定时间练习书法吗?
张若强:练习书法对我来说是一种终身爱好,其实也做不到日读夜练,白天要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比较固定的时间都是在周末和节假日。下班后也可能做点小品作业,读读碑帖。业余时间,除了书法,有时会吟诗作画,读写文史哲经,或者欣赏音乐舞蹈,或者外出捕捉一些美的瞬间作为生活的补充。书法是我的主要爱好,但不是唯一的。
信息时报:你的碑帖主要读哪些?
张若强:每个朝代的名家很多,要自己选择。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去选择碑帖,一个是老师介绍,一个是自己买书看。楷书学柳公权,行书学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和王羲之,隶书学石门颂,也曾专门临过吴昌硕所临的石鼓文。我们读碑帖是为了临碑帖,刚开始不适宜太泛,可以专注在两三本上。从浅到深,读帖和临帖相互结合,如此反复,直到弄懂弄通,铭记于心。
信息时报:你很看重阅读与书法,阅读对于书法的重要性在哪些方面?
张若强:你必须是个读书人,而不只是个写字的。除了专业以外,还必须多阅读,而且要读书法以外的书。文史哲经都要读。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互为核心,书法不仅仅是审美、造型、线条、布局,这些只是形,我们还需要人文情怀和思想。你对内容思想理解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书法,也会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