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 仁(1610-1664),字无智,安徽歙县人,明末秀才。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少年孤贫、性癖、自小喜欢文学,绘画一生从不间断。明亡后于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字渐江,号梅花古衲。为清初四画僧之一。擅画山水,初学宋人,后师法萧云从、倪瓒,构图洗练简逸,笔墨苍劲整洁,意趣高洁俊雅,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尤好绘黄山松石,兼写梅竹,工诗,从壮年到老年,无日不看书作画,因而诗、书、画皆有很深的造诣,其中以画的成就最大。虽师法倪瓒,但又能”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比倪瓒还要孤高。为”新安画派”创始人,和查士标、孙逸、汪立瑞等四人并称”新安四大家”。
清 弘仁 雨余柳色图 纸本墨笔 84.4×45.3cm 上海博物馆藏
弘仁的传世作品,无论何种题材大多都萧疏简约,荒寒清冷。他曾有“偶将笔墨落人间,绮丽亭台乱后删,花草吴宫皆不问,独余残沉写钟山”的诗句,透露出的仍然是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但又不得已,只好寄兴于自然,云游各地。这不仅是受董其昌和倪云林的影响,着重于绘画当中的气韵,主张意境萧散清远,笔墨苍润简约,同时也与他身为明朝遗民的心境有关。弘仁绘画最为有趣的特色就是“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这种特色在当时的画坛上不多见。表面上看,在四位画僧中,弘仁要算是一个出家后与前世脱离得最彻底的人。他出家后,每日挂瓢曳杖,芒鞋羁旅,或长日静坐空潭,或月夜孤啸危岫,俨然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丝毫世不相关”的世外高人了。
《雨余柳色图》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峰峦俊逸,水渚错落,林木萧疏,江水辽阔,远山浮动。全幅以山、坡为主,图右缀有几株垂柳,一座小小木桥;图左设有几栋屋宇,远处画一道流水。此画笔墨苍劲整洁,以细笔为主,兼用侧锋,并用乾笔皴擦,有秀逸清幽之气。弘仁的这幅画以细线为主,兼用侧锋,并用干笔墨擦,笔锋苍劲整洁,传神地表现雨过柳青的清新感。
此图化高远为平远、深远。江渚遥岑,水波不兴,山体坚凝,村舍掩映。山石结构严谨而用笔松灵,墨色滋润,呈现出一派春柳又绿江南岸的清新气息。自识“雨余復雨鹃声急,能不于斯感暮春。花事既零吟莫倦,松风还可慰宵晨。为闲止社兄写意于丰溪书舍,丙申三月渐江仁”。钤“弘仁”朱文圆印。另钤“润州戴植字培之鉴藏书画章”朱文印。按丙申为顺治十三年,公元一六五六年,作者时年四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