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唐代楷书家灿若群星。很久以来,人们都把唐楷视为楷书艺术的峰巅和师法典范。但自从清季碑学兴起后,唐楷一直处于被卑贬的地位。到了当代,书法复兴,唐楷除却成为初学入门的热门选项外,在高层次的全国大展中始终处于被漠视或边缘化的状态。反观楷书的发展历程,从汉末到唐初,已经走过约四百年的历史。魏晋钟、王之小楷,铭石隶书直接楷化之隶楷,北魏奇逸之魏楷,北齐隶意复兴之北齐隶楷,隋代整合南北朝之隋楷,已然创造出丰富灿烂的楷书艺术。而抛却书体的实用性,以纯艺术的标准来评价,唐楷是艺术的峰巅还是末流,则是值得我们做深刻反思和讨论的。只有准确把握了唐楷的艺术特征和价值,才能真正把握对魏晋楷书、魏楷、隋楷、唐楷诸种楷书艺术遗产的传承与弘扬,谱写出新时代楷书的新华章。

1a东晋《爨宝子》拓片局部

2a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拓片局部

3a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拓片局部

辩证看待唐楷的二重性

□邱世鸿

任何一门艺术形式发展到顶峰都会走向反面,所谓物极必反。这本身并不是它的错误,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唐代进入“尚法”时代,是缘于随着唐代的强盛而逐步在各个领域要求规范与统一。在书法范围内,首先是对书写原则即“八法”的规定和规范。点、横、竖、撇、捺、钩、提、顿,都要求在粗细、方向、长短、比例、重心等方面做出比较准确的定位。如“点”在晋代只是形象地说用笔如“高山坠石”;而欧阳询《三十六法》中说得更为具体明确,要求是“满不要虚”“左高右低”等。唐代取士就要求“楷法遒美”,这样士人自然会对楷书的规律进行研究,从而使楷书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范式。

当然,唐代楷书本身风格多样,不可一概而论。其早期的风格瘦劲灵活,盛唐时期宽博清雄,晚期却又肥壮粗厚。每个时期都对应着一种审美的角度,并非整齐划一。清李祖年《翰墨丛谭》就谈到唐楷的丰富性:“颜鲁公书天骨开张,柳公权书棱角峭厉,欧阳率更书银钩铁画,苏灵芝书规矩准绳,各具一格,而细审亦似有相同处。”只是李祖年没有说出“相同处”在哪里。其实这种不同是缘于对民间书体的吸收,与王羲之那种“贵族气象”不同,而更富质朴之气息,更强调骨韵之作用。

从艺术影响来看,初唐的欧、虞、褚等书家融通南北,祖绍“二王”,多所变化;从人格魅力来说,盛唐书家特重典则,取法民间,人格魅力影响更大;从时代风气影响看,晚唐的楷书退步,正可看作是历史命数的缩影。

元代郑杓《衍极》认为:“夫法者,书之正路也。正则直,直则易,易则可至。”为楷书立法,最初是一种进步。整体来看,唐代楷书代表着中国书法史上“尚法”的巅峰。其品类众多,名家辈出,风格成熟。即使是不太出名的楷书作品,也高于其他朝代如宋朝的楷书大家。如《唐王居士砖塔铭》《卫武景公碑》等,均有一流水平。这是时代风气所致——“楷法遒美”成为唐代取士“四大条件”之一,足以煽动大家对楷书的热情。

楷书到盛唐彻底成熟,“颜筋柳骨”则是走向程式化的关键。这个称誉本身是对颜、柳风格成熟的概括。颜体楷书含筋抱骨、宽博厚重,如人之“盛德君子,其貌若愚”,已经将书格与人格对照起来;柳之楷书骨力峻伟、清新刚健,更如人之健康俊朗,充满生命活力。加之其人格表现出的儒家力量,二人书法简直就是人格之外化。这在理学萌芽的中晚唐逐渐得到强化和升华。宋人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大家更对颜书加以推许,将书法的人文内涵放大;朱熹论书称“书关德性”,更加强调人品的重要性。

而在活字印刷术中,美术体的宋体、仿宋体则是根据颜、柳楷书来变化规范的,更具有程式化的点画结构,推广的空间范围更大,体现出文化普及的巨大影响。宋体字就是专业印刷体,相传是秦桧发明的,但其实是宋代印刷工人为了方便印刷弄出来的标准字体。宋字字形方正,笔画横平竖直、横细竖粗、棱角分明,结构严谨整齐,有极强的规律性,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刻版印刷字的楷模,是宋体字的起始点。宋代“兴文教,抑武事”,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景象。印刷出版业在宋代进入黄金时代,雕版印刷兴旺,活字印刷出现。元、明大量翻刻宋本,宋体字在明代确立。宋体字便于书写和刻写,字体美观端庄,适应了印刷出版业的行业操作要求。

唐代颜、柳楷书是中国书法楷书的顶峰,但同时也逐渐抹杀了楷书的创造活力。因为,越是走向规范和理性,越没有创变的活力。唐楷在明清以后被“误读”,片面发展造成了唐楷一脉走向末路。宋代理学之转型造成“内圣之学”走向极致,追求人品与书品统一成为终极标准,而在审美风格上更重视平淡、自然。颜书之内敛含蓄、宽博敦厚、端严雄秀等被彻底人格化,成为文化精神之代表,远远超过了书法所包含的艺术意义。如明代归昌世《假庵杂著》所云:“书画俱以平实简澹为极诣。字不跳掷,画不怒张,恬寂入玄,乃可穷变。”但他认为需在“纵横排荡”之后达到这种境界。颜、柳字虽然严厉端劲,然也有其温和恬淡处,只是后来人只看石刻之猛厉,而不观笔迹之温润。这也是学书者之误会,未能融通其心,可谓偏失。

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台阁体是指因科举制度而形成的考场通用字体,以乌黑、方正、光洁、均匀为特点。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明永乐时,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书法风格秀润华美、正雅圆融,深受成祖朱棣赏识,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纸千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朝野士子争相仿效,遂成标准书体。沈度、沈粲兄弟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初书法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广、精篆隶的宋璲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宋克。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由于个人喜好,都曾大力提倡书法,一时帖学大盛。成祖下诏求海内擅书之士,邀集于翰林院,倍加恩宠。明代开科选士时,皆用楷书答试卷,务求工整。字写得欠佳者,即使满腹经纶,也会名落孙山。这对当时书法艺术风貌产生过较大影响。因此,读书人写字,唯求端正拘恭,横平竖直,整整齐齐,写得像木版印刷体一样。这就形成了明代的台阁书体。可见,皇帝的审美趣味误导着士人的审美趣味。那种千字一面、追求祥和之气的官方书法,直接将唐楷平庸化了。

其实在唐代,楷书并未达到整齐划一、机械呆板的地步。欧阳询楷书清健险绝,褚遂良楷书瘦硬矫变,颜真卿楷书雄秀敦厚,柳公权楷书峻拔刚劲,柳公绰楷书内敛朴拙……他们的楷书都非常有个性,字如其人,北骨南韵,融合无间。这里面亦有修养、有气魄、有才情、有感性在,而不只是有技法、有规矩、有法度、有理性。对比黄自元的《九十二法》与欧体《九成宫醴泉铭》,就明显感觉到黄体格调低下、耸肩露骨,缺乏雍容含蓄之美。而颜书有篆籀之气,柳书有清刚之骨,真乃人格之象征。后世汲汲于功名者,如何会得“古人之心”?只是徒仿其迹而已。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论书·唐人书》揭示了唐人书法水平高的秘密,值得参考:“有唐一代崇尚释氏,观其奉佛念经,俱承梁、隋旧习,非高祖、太宗辈始为作俑也。有唐一代崇尚法书。观其结体用笔,亦承六朝旧习,非率更、永兴辈自为创格也。今六朝、唐碑俱在,可以寻绎。”

由此可知,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唐楷之成就和影响。唐人的楷书是唐人继承前贤而加以变化出新的结果,而宋以后学唐徒仿其形。唐代楷书是一个高峰,不容否定,更不能称为“末流”。“唐楷末流”与“羲之俗书”一样,都是后世歪曲、误读的说法。唐楷本身是智慧之结晶,充满了活力,所以如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鲜于枢、赵子昂、吴宽、祝允明、王铎、傅山、何绍基、谭延闿等书家能够继承和发扬,形成自己之风骨。但后世许多人存在着对唐楷的误读,片面发展,蹈迹而不师心,造成了唐楷之庸俗化倾向。唐楷也包含着程式化的因素,走到了楷书的顶峰,也意味着逐渐走向反面,被碑体的质朴、拙茂、率真所代替,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由楷书的发展演变看唐楷之艺术价值

□胡湛

很久以来,唐楷被看作是中国楷书的最高经典,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但同时,在新时期以来的各大展赛活动中,唐楷始终处于一种被排斥、被拒绝、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当然以唐楷,如颜体、欧体为主题的展览除外。是评委的眼光都不好吗?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现象?

要对唐楷的艺术特性及其价值加以认定,我认为有必要先对楷书发展的历程进行一下回顾。只有把唐楷放置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中,放置在丰富的书法艺苑中,以历史和艺术的视野进行对比、鉴别、分析,才能获得准确而清晰的认识。

一、从楷书的发展历程看唐楷之艺术价值

楷书滥觞孕育于汉末。如果从汉代灭亡、三国魏建立算起,经两晋、南北朝、隋,到唐代,其已有399年历史。在这约四百年的历史中,楷书走过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由三国到北魏迁都洛阳之前。人们一般把钟繇看作是楷书之祖。羊欣称钟繇擅三种书:章程书、铭石书、行狎书。这三种书体实际也就是汉末三国时期流行的书体。铭石书是写碑的,章程书是书写奏章公文的,行狎书是写手札信函的。楷书就是由章程书和铭石书这两个途径分别发展而来的:一方面以钟繇为代表的章程书,即由汉简帛书的草写楷化而形成的魏晋小楷;另一方面是由汉隶铭石书直接楷化形成的“爨宝子”体的隶楷。钟、王小楷具有点画凝练、行气分明的特征;铭石书隶楷横画起笔切入、收笔保留隶书露锋上挑,结字呈平画宽结特征。

第二个阶段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至北齐成立前。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加及此前东晋行书楷化的北传,又与铭石书和造像记刊刻需求相结合,形成了斜画紧结的典型魏碑体。这一造像魏碑体影响扩展至各种魏碑、墓志、摩崖等,形成了一个时代的主流风尚。

第三个阶段是北齐时期。北齐高氏于东魏末执掌政权后,为改变北魏末朝政腐败的混乱局面,企图以恢复汉制而兴国。高澄将标志正统文化的《熹平石经》《正始石经》运至邺城,致使北齐初年刻碑成风,出现了北魏以前盛行的石经隶书复兴现象。而社会生活实用对便捷楷书的需求,使业已成熟的魏碑楷书再次与隶书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隶书笔意和平画宽结特征的北齐隶楷书风。

第四个阶段是隋代。隋代在政治大一统的形势下,对三国两晋以来南北朝楷书进行了全面整合。如果说《龙藏寺碑》尚具有综合融汇且丰富性特征的话,那么《苏慈墓志》等则几乎完全趋向于用笔、结字规范化的平直方整。隋代只有37年短暂的历史,却完成了对其前三百六十余年楷书发展的整合。这种整合的完成实际上也宣告了作为交流语言的汉字字体演变的结束。而“隋唐”连称,主要也是因为唐代书法是隋代楷书规整化的延续。

回顾楷书这四个阶段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发展走过了平画宽结、斜画紧结、平画宽结及最后整合的螺旋式发展路径。唐楷书法只是楷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最后时期,是艺术发展的峰巅,也是体式丰富变化的终结。

二、唐代书法的个性化追求及其影响

唐代楷书从总体特征讲,其体式是方整一致的,区别主要在风格的不同,如欧体峻拔刚劲、虞书温蕴雅致、褚书清劲舒宕、颜体丰厚郁勃、柳体硬朗劲健。特别是在抗击安禄山叛乱的血与火的生命体验中,颜真卿将篆籀笔法和充满张力的“屋漏痕”意象融入楷书,创作出郁勃大气、雄浑刚健、端庄平正的体现儒家精神正大气象的端严大楷,使楷书走向对称、平衡、规范、宏大的峰巅。颜真卿一生书碑甚多,但碑碑风格面貌各异。颜真卿楷书在创造其独特的笔法语言体式外,还兼有写意性——在谨守法则的同时,又表现出从容、洒脱、大气的特征。柳公权则在继承颜体基础上,以“心正则笔正”思想将其技法精细化、瘦硬化,创出了又一种楷书风貌。也就是说,唐楷在承续隋代楷书规范化整合路径上,又走上了书家个人的风格化创造演变时代。

唐代书法理论对笔法、结字法的研究及与创作实践的结合使唐楷用笔、结字更加精细化,使唐楷更加符合对称、平衡等理性审美标准。这种理性美的创造,使其走向书法史上与秦小篆和东汉汉隶审美属性相一致的理性美,而这种美往往是后世难以企及和超越的。

唐楷就像一座高山横亘于唐以后的各代书人面前,学书入门、科举考试、朝廷文书、碑碣书丹、厅堂匾联,都以其为宗法对象,甚至颜、柳、欧成为书法的代名词。但许多书家即使一生都孜孜模拟唐楷某家某帖,却依然不能有所大成。唐代以后于楷书有所成就者,仅宋代苏轼、赵佶及元代赵孟頫等数人而已。清季碑学复兴,在唐楷之外发现北朝丰富灿烂之楷书,才使楷书创作出现张裕钊、赵之谦等碑体楷书名家。20世纪以来,碑学与帖学彼此消长,影响了书坛的主流书风。唐楷虽然仍是当下学书的主要门径,而高品位的展览却没有给它足够的展示空间。

三、以艺术视野审视唐代楷书的局限和可挖掘继承性

当我们反观唐代楷书追求整齐划一的理论和方法时,就会发现其中已经埋下非艺术甚至是反艺术的一些观念,如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说“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徐浩《论书》说“小展令大,大蹙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这种平均主义的结字思想方法岂不将书法的表现导向了平庸?宋代米芾《海岳名言》即明确对此提出针锋相对的批评:“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颠教颜真卿谬论。盖字自有大小相称……”他提倡“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大小各有分,不一伦”。清末康有为于《广艺舟双楫》中也旗帜鲜明地说:“至于有唐,虽设书学,士大夫讲之尤甚。然缵承陈、隋之余,缀其遗绪之一二,不复能变,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唐代楷书在追求规整划一的同时,也使其艺术表现性受到了局限。所以当清人如包世臣、康有为等发现南北朝用笔丰富、结体纵横扁方的碑刻时,便不免高呼“卑唐崇魏”的口号了。

艺术的发展是具有古今时序性的。但当人们欣赏和借鉴时,它们又是不分先后古今的。当我们以平等的眼光统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及其后的楷书经典时,不免会被南北朝丰富多姿的楷书艺术所吸引。我们今天发展楷书,不必拘于一家一框,或指定要复兴激活哪些,而是要以感染人、打动人为艺术指向,从各种古典遗迹及古今相关文化传承中汲取营养。在多方取法的基础上,当代书人采用墨色变化、方圆互用、行草楷化等手段,庶几可以探索出当代楷书创变的通途,使其迎来新的发展。

唐楷的审美、传承和教育价值

□周维军

有人说,唐诗发展到杜甫达到了顶点,唐楷发展到颜真卿也达到了巅峰。唐楷,褒扬者恨不能灭尽天下百家书法,独尊之;诋毁者则大加挞伐,恨不得早日消灭之以图后快。其实赞美也好,不屑也罢,唐楷这朵带刺的玫瑰一直在那里,自成一景,毁誉由人。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大花园中,它静静地绽放,舒展着它的色彩与气韵。

书宗秦汉,楷法晋唐。明代董其昌说:“学唐乃能入晋。”清代姚孟起论书曰:“学楷由唐而晋。”这两句话概括起来就是这样两个意思:其一,唐楷是学习楷书的入门书体;其二,楷书的风格创新需要上溯到魏晋时期。那么,问题来了:一种入门级书体怎么同时又是巅峰书体?好比学厨艺,学徒工上手就做满汉全席可以吗?撇开唐楷是不是“楷书入门最佳书体”这一论调不谈,唐楷究竟能不能作为学习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的入门书体,书坛也是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我觉得要客观冷静分析,不能流于简单和武断。

首先,从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来看唐楷。楷书作为书法五体之一,与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相比,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就是说,我喜欢书法,我就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最爱的书体,长期坚持学习下去,凭什么一定要选择楷书且深究唐楷呢?是谁规定了唐楷为书法艺术必修课,其他书体只能是选修课?你既然承认唐楷艺术审美价值高不可攀却将其仅仅作为入门书体,装模作样临摹一段时间后又将其残忍抛弃,究竟意欲何为?况且,从纯粹艺术审美的角度说,行书有“天下第一”的《兰亭集序》,楷书的“天下第一”又是什么?能不能说“楷无第一”?再进一步讲,楷书的艺术性如何确立?或者说,楷书的艺术性是怎样丧失的?像“馆阁体”那样的楷书,千人一面,表现力单调呆板,其艺术性与抒情性又在哪里?恐怕不能和狂放恣肆的草书、飘逸多姿的隶书比较吧?有人说,学不好楷书就学不好篆书,就学不好隶书,就学不好草书,云云。我要问,王羲之的篆书你见过没有?写《曹全碑》那个大师的楷书又在哪里?其实很多艺术门类都没有必须先学哪一种才能会另一种的规矩。比如,青藤、八大、石涛等大师没画过石膏像也能画得一手好画,瞎子阿炳没有学过钢琴也拉得一手好二胡。

其次,从书法艺术的传承价值来看唐楷。新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托尔曼认为,人类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要达到目的需要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并且要符合最小努力的原则。从这个向度出发,我们不禁要问:学习唐楷这一艺术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置换一下这个问题就是:唐楷在书法艺术中附带的传承价值究竟是什么?细究起来,回答可能各不一样。一方面,往小里说,大多数人认为学唐楷能传承一手好字。那么这一手好字,通俗的说法就是工整美观、容易识别。我说,电脑键盘敲打出来的宋体、楷体、仿宋、隶书、方正舒体等都非常工整,也可以说美观,更容易识别,而中国古代宋版字体印刷术就是在唐楷的基础上仿刻出来的。联想到现代社会的无纸化办公,连年终总结都是电子稿,手写楷书究竟何为?难道最终就是为了一个签名吗?我建议这种人大可以放弃楷书的学习,尤其是唐楷——法度那么森严,规矩如此林立,你累不累?另一方面,有部分人说,传承唐楷能更好地成为书法家。因为书法史上很多书法大家楷书、草书都精通,比如王羲之、王献之,比如张旭、傅山等等。当代各位书法名家更是动辄号称“五体俱精”云云。我以为,一个人想成为书法家固然没错,可是真的与学习唐楷有必然联系吗?再从学科教育的角度说,如果承认一门学科基础性的存在,那么它必然是今后学习更高深内容不可或缺的,同时也不能有太大难度的。然而,众所周知,唐楷运笔号称“八法”,足见笔法纷繁复杂,远比篆书、隶书难得多,对初学者难度极大。而按照众多专家学者多年讨论的观点,学习唐楷的笔法与结体,基本上与学习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等没有必然联系,甚至没啥关系。说句不客气的,不但关系不大,可能还有危害。很多人学了唐楷太久、浸淫太深后,一辈子都在唐楷书风的笼罩之下,跳不出牢笼,致使草书使转不灵、隶书全是病笔、篆书呆板僵化,可谓弊病多多。由此,我想问:如果你想成为篆书高手、隶书高手、行书高手、草书高手,学习唐楷究竟有何用处?

综上所述,从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和传承价值来看,唐楷都不是书法学习的唯一或最高。那么,唐楷何为呢?我觉得,唐楷应该是作为一种超脱于书法审美价值和书艺传承价值之外的修养身心的护生最佳书体——这就谈到了唐楷的教育价值。

最后,从书法艺术的教育价值来看唐楷。篆、隶、行、草四种书体,对初识写字的小学生而言,无疑是有些不合时宜的。很多人仅仅看到了识字与书写难度这两方面,其实不然。我觉得对小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书写习惯的养成以及由此生发的行为习惯、性情人格的涵育。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我说“笔正则心正”。真正达到用书写来培养一个人贵族精神、严谨意识、自尊人格、不屈斗志的,我认为非唐楷莫属。唐楷主静,意态安闲,雍容华贵。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魏碑与唐楷背道而驰。魏碑是野趣奇葩,体现的是欹侧之美,迥别于唐楷的正大气象、端庄之美。那么,当代书坛一味追捧魏碑书风,唐楷很难进入各类“国展”,岂不是与当代国人信仰迷失、拜金严重、急功近利的生存现状一脉相承吗?换句话说,从教育价值来看唐楷,就是要求一个人在学习唐楷的漫长进程中,极度严谨,精细体察,慢慢养成一丝不苟、纤毫不乱、恬淡自如的气质和心胸。木心曾写诗呼唤“从前慢”。其实,唐楷不正是一种悠游自在的慢生活的体现吗?磨墨,读帖,一笔一画,慢慢描摹唐楷,细细勾画人生,这才是唐楷学习的真谛所在。唐楷不是仅仅满足于低层次的把字写好这种诉求,更不能充当进军书法家阵营、争名逐利的敲门砖。旭宇说得好:“书法也是一种修身,尤其是楷书。在平淡中穿行于心野,于闹市中独然清醒不躁,看眼前匆匆过客。”(《楷学断想》)梅墨生有一个神妙的比喻,说楷书的境界如同老僧敲木鱼,在舒徐的节奏中蕴含一种超凡入圣的生命体验,能够使人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坚信,无论把唐楷作为书法学习的入门书体还是把唐楷作为成为书法家的敲门砖,都是对唐楷的亵渎,不是吗?唐楷,应该是一生的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