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是近代海上画派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就书法而言,其篆、隶、楷、行、草五体皆精,尤以石鼓文,行书称擅。
吴昌硕的篆书,甚得益于《石鼓文》的反复研习。其在六十五岁时自记:“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中晚年后,吴昌硕临写《石鼓》渐渐“离”形而传神,参以隶书,楷书以致草书的笔法倾向愈加明显。而其书写的小篆,也大有“任情恣性”之感,逐渐形成了此幅作品在这种特有的美学特征。
此幅作品中的书写用笔,是完全的中锋,表现了文人“守中”的正气,在圆转曲折中透出一种力度,柔韧而不失于软弱,流畅灵动而没有丝毫的张狂。其笔画具有强烈的“墨气”,作者在书写时蘸墨饱满,下笔酣畅,因此在起笔处出现较粗的“头”。在笔画紧邻处,还出现里因墨渗融而笔画有些许粘连的现象。
吴昌硕于书法最重临摹《石鼓》文字,毕生精力尽瘁于此。他写《石鼓》常参以草书笔法,不硁硁于形似,而凝炼遒劲,气度恢宏,每能自出新意,而人寻味。所作隶、行、独草,也多以篆籀笔法出之,别具一种古茂流利的风格。偶作正楷,挺拔严毅,自始至终一笔不苟,尤见功力。 三十多岁时,他始以作篆籀的笔法绘画,苦无师承,后经友人高邕之介绍,求教于任伯年。伯年要他作一幅画看看。他说:”我还没有学过,怎么能画呢?”伯年道:”你爱怎么画就怎么画,随便画上几笔就是了。”于是他随意画了几笔,伯年看他落笔用墨浑厚挺拔,不同凡响,不禁拍案叫绝,说道:”你将来在绘画上一定会成名。”吴听了很诧异,还以为跟他开玩笑。伯年却严肃地说:”即使现在看起来,你的笔墨已经胜过我了。”此后两人成了至交,始终保持着师友之间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