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李谋墓志》

楷书由隶书发展而来。其雏形始于汉末,其体貌可谓隶楷相糅。长沙东牌楼汉简为其代表。此后经钟、王等魏晋名家在结字和点画态势上加以变通,遂渐脱隶意,独成一格。进入南北朝以后,南北地域及民族性的差异导致了书风的相对分化。南朝大体承袭钟、王一脉,北朝则粗犷劲拙,时含隶法于其中。又因为南朝石刻数量稀少,故研究这一时期的书法多据北魏诸品。楷书发展至初唐,技法已极为成熟完备。学书以唐楷筑基,自能谙熟森严法度,寻得规矩;但欲突破成规,则颇多束缚,难至轻快恣肆之境。

将魏碑作为学习范本,其最大的优势即在于面貌的多样性和巨大的变通空间。临习者在相对丰富、自由的笔法中少受约束,能够体会到篆隶韵味的掺入以及随之溢出的生动意趣,并可吸取高古随性的万千变化为己所用。这样便可笔随心动,终不至落入齐整平直的唐人窠臼。现今存世的北魏墓志何止千品,且能各具风神,或雄强古拙,或秀雅洒落。和唐楷相较,其严谨整饬之法度自是不及,活泼、空灵方是其特色。如刊于孝昌二年(526)的《李谋墓志》遒丽腴润、峻宕飘逸,绝无雄奇角出之习气,诚为魏志中难得的精品。

1a此志形制如碑,乃两晋碑式墓志的遗绪。上有阳刻志额12字,气势磅礴恢宏,笔中似有千钧之力,点画爽直洗练、拙实稳健,一派正大气象。与同为阳文的《始平公造像》相对照,此志虽在力度上显得略逊一筹,但品评书作的优劣绝不是以此为唯一标准的。力量的强弱既是构成作品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也需要与点画姿态及空间的安排相互和谐,以自然为指归,否则便会鼓努为力、形神悖离。在笔法的刻画上,作者不拘泥于圭角与顿挫的运用,时以委婉、静逸的弧线穿插其间,在丰富了线质的同时还多了几分典雅、绮丽的气息。尤其在“大”“介”“休”等字捺脚的处理上以圆势取韵,极大地保留了浑深圆融的笔意。

与志额不同的是,志文部分或许是由于字形较小的缘故,笔法更加温和内敛,即便是横折处也少露霸悍刀痕,其长画的塑造尤显细腻旷达。如“千”“言”二字的长横,起笔时方圆强弱随性而动,至中截时提锋慢运,若断若连,收笔停蓄自然,犹如纺锤状,形在楷隶之间,令人回味悠长。此外,《李谋墓志》还有两个特点需要在临习时加以注意。一是字的重心多在右下方,取左疏右密之态。要把握好长点画的位置和走向,以作协调之用,切忌均衡平稳、布白匀等。二是要关注点画间的大量“断笔”,在衔接时不可皆用“实连”,当断则断,断连结合。这是体现作品清奇超逸的艺术手段,可以起到强化字内气息流动性的作用。

笔者不揣浅陋,通过八次讲解介绍了魏碑的一些书风特点与学习方法。但若要在此一隅有所成就,还需要我们在开阔眼界、广采博收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艺术特点和审美取向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取舍,所要参考的范本也不仅仅限于这几种。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只有融会贯通、同中求异才能更为宏观地领会碑学精神,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