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宋代书法家蔡襄说过:“晋人书虽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华散藻,自然可观。可以精神解领,不可以言语求觅也。”韵是什么?是一种精神气质,是一种境界,其内涵主要有简、淡、虚、逸。如果我们细细品读王羲之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书法将“清简相尚,虚旷为怀”的魏晋风度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和品性有关。

王羲之首先是个非常随性的人。《世说新语》记载:“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郗公曰:‘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另一方面,他又是个务实的人。同样是《世说新语》记载:“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费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这种特殊的性格深深影响了王羲之的作品。就拿“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来说,王羲之明白地感受到时空对于生命的阻隔,人只能生活在有限的时空。然而人的精神可以穿透古今,与上下千古融通。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非常可贵的。体现在书法上,就是在飘逸中又有刚健,不至于软媚无骨。

永和十一年(355 年) 王羲之称病去郡,三月告誓于父母墓前。从此归隐,尽山水之游。《今在田里帖》、《来禽帖》、《吾前东帖》等,均书于此年前后。后又与道士许迈交往甚密,共修服食,游名山,泛沧海。王羲之居住的会稽山水俱佳,是当时名士们的聚集地。王羲之最爱与这些清淡名士和佛家名僧交游,而他本人则奉事道教,他们彼此引为同道,向往隐遁山林,服食养性,清淡遨游的生活。因此,王羲之的书法名作《兰亭序》、《快雪时晴贴》等,俊逸神妙,自然无拘,具有一种中和之美。

从史料中可看出,王羲之是个性情平和而富有情趣的人。唐代书论家张怀瓘说,“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书法是最能直接表达心灵的艺术,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书法格调、情趣与意境。右军书法简淡高逸,迥异流俗,正是其超乎尘世的晶莹透亮的心灵的映现。自晋代以后,书家多工于字形,而得神韵如晋人者寥寥。南唐张泊云:“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正是此理。

我们来分析《曹娥碑》的话,就会发现它有一股魏晋书法的清气。清,从形相、笔墨方面来说,往往会趋向简淡平和。如果我们将右军的《曹娥碑》与后世的赵孟頫之《汲黯传》、文徵明之《金刚经》相比,总感觉王羲之的小楷在形质方面(点画、结构)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似乎少了点什么。赵孟頫、文徵明两家小楷,在书法史上成就都很高,面对他们的作品,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它们点画与字之体态的舒展飘逸、刚健婀娜,如果再细看一下笔锋——锋势全备,往来清晰。再看王羲之的《曹娥碑》,首先感受到的是古趣盎然,是它的长横与长撇。它把许多笔锋往来、牵丝引带都隐藏了,许多笔画还保留着隶书的特点(如“还”的捺画,“杞”的抛钩),很多横画的收笔就像根圆棍。再看其章法,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比赵、文二家要疏朗许多。右军此种手法,造成了“虚实相生”的视觉效果,这便是艺术之“简”了。但这“简”并不意味着艺术内涵的省简或空洞。读赵孟頫与文徵明的小楷,我们可能会随着它们笔势的流走,随着它们点画线条的飘逸,精神为之振奋,这主要是由“实”处——精致、充实、饱满的笔画体态引发而来;而读王羲之的小楷,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虚”的美,我们的视线似乎可以穿越书法作品,延伸得很远。

苏东坡《论书》云:“大字难于结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宋曹《书法约言》:“作小楷易于局促,务令开阔,有大字体段。其实,小楷比之于大楷,就贵在“宽绰”和“开阔”。而《曹娥碑》却很好地做到了这点。我们具体分析如下:一、在方框结构中横画与竖画以点代之,使其不与两直或两横相粘接,如是则增加了空间,达到密中有疏之效果。如第四列“有”,两横虚化为两小点,生动有趣;二,小楷笔画虽短促,但右军尽力展其笔势,使其点画舒展、结构开朗。此帖里出现的长横几乎都是如此;三、凡是点画交接处,右军用了尖接法,笔势开拓,外紧内松,自然萧散疏朗,游刃有余。如贵、贞等字里的横折都是尖笔轻起。这些都是因为王羲之直承两汉法乳,去古未远。因此我们看到的《曹娥碑》才具有字形微扁、圆劲淡雅、意境高远的动人气质。

艺术的终极目的在于表现自我, 在于创新, 在于自成一家。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与盛行的“魏晋风度”密切相关。晋人在我们印象里轻裘缓带,不鞋而屐。他们“简约云澹,超然绝俗”。那种名士风范确实是真名士自风流,于是魏晋风骨开发了人的个性意识, 冲击着正统的儒学思想, 给文学艺术吹进了一股新鲜空气, 自然也刺激着书法艺术的发展、变化。因而, 像王右军那样自出新意、自成一家的一代宗师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初见《曹娥碑》就被它的自然古朴、生动有趣所吸引。它与唐代成熟规范的楷书完全不同,以欧阳询的小楷《心经》为例,唐楷构字紧密规正、大小一致,摆布疏密统一,笔画的使转上也颇多讲究,有严格的法度规范可循。《曹娥碑》则构字疏散灵活、大小错落,摆布纵密横疏。运笔上小动作少,笔画随笔运行自然生成。相比之下《曹娥碑》没有特别严格的规矩可循,隶意未除尽,还处在中国书法意识形成之初。但正是在这规范意识形成之初存在的不完善,更让我觉得它自然、纯朴、生动、韵味无穷。由此也滋生了临习它的决心。

首先,从笔画特点上来看。《曹娥碑》的笔画主要是结合了民间汉隶平直简易的特点,去掉隶书的“蚕头燕尾”。笔画含蓄,不像唐楷中颜体、柳体等各自有自己的笔画样式,特征明显。其次,从结体、布局上来看。《曹娥碑》字体偏扁,带有隶书结构特点,结体灵活多变。捺写得较为开阔、在一些横画上写得特别舒展,整体结构看上去疏散大气。它虽为小楷,但一点体会不到因字小带来的拘谨、憋屈感。通篇感觉大气浑厚。在布局上,横向的空隙距离基本相等;纵向的空隙距离不等,有紧有松、字体有大有小,因而每一纵行的字数不等。这有行草书的特点,布局灵活自由。

综看《曹娥碑》,想要准确、完全地把握它的艺术特点,我们还必须对当时隶书、行书等进行认真临习,从根源上对它认识体会;另一方面,除了刻苦临习,我们更多的功夫要放在临习之外,通过多看书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感知能力。

原碑

2a临摹

3a赵孟頫《汲黯传》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