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译本:“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玄奘译本:“如来应正等觉所证所说所思唯法,皆不可取,不可宣说,非法非非法。”“非法非非法”,注者谓此“法”指佛说教法,“非法”是说佛所说法原本依方便而姑且假言施设,因而不能作绝对看待。说到底,佛法之为“非法”,乃是因为佛的“能知”和“所知”二者都不能言传的缘故。一句话,因为对象本来无以言传,所以佛的认识只能是“非法”。那么,何以又是“非非法”呢?这也是“所知”境界,即对象所决定了的,仍用僧肇的《般若无知论》来说明。圣人(佛)的心智无实体,但却大有妙用。无实体,所以不能说是“有”;又因有大用,所以不能说是“无”。所以这个“知”实际是“无知”,是“非法”;它又并非没有,所以这个“无知”仍是某种意义的“知”,是“非非法”。(见翁虚·明空《金刚经今译》)如果我们不从佛家教义去解读“非法非非法”,而是从中汲取艺术(包括书法、篆刻)对“法”的理解,似可用“法无定法”来解释——任何“法”都是活法,都不能泥于某种定式。前人于此理解得颇为透彻。举沈德潜《说诗晬语》中的一段话为例:“诗贵性情,亦须论法,乱杂而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何处著得死法?”试将此论中“诗”字换为“书”字、“印”字,亦绝妙书论、印论。叶燮《原诗》中说:“或曰:‘今之称诗者,高言法矣。作诗者果有法乎哉?且无法乎哉?’余曰:‘法者,虚名也,非所论于有也;又法者定位也,非所论于无也。’”此于“非法非非法”同一旨意。
平常心
吾有铭于座右:“做寻常人,读常见书,持平常心。”其中做到持“平常心“最为难。盖七情六欲,世风熏染,非有智慧、定力,难以面对万花筒般的人生持以平常心。《马祖道一禅师语录》中说:“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当年苏东坡居镇江,参得“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一诗示佛印禅师,被禅师批以“放屁”二字点破,苏东坡抱愧而归,是知智慧、定力不易得。
艺无古今
谢赫《古画品录》中说:“迹有巧拙,艺无古今。”此真知艺术之语也。今日书坛、印坛而以变眩诞晦、颓靡荒谬为创新,致使丑书滋生、恶印蔓延,实则以一己之私欺世媚俗。艺之高下、雅俗、文野、清浊自来并存,只不过下、俗、野、浊者在历史进程中屡现屡汰,高、雅、文、清者积淀为文化传统被承传下来。故高、雅、文、清者,虽古亦新亦优;下、俗、野、浊者,虽新亦陈亦劣。高下、巧拙,不在古今,而辨之在优劣。
参万岁而一成纯
《庄子·齐物论》中说:“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在郭象注、成玄英疏的《庄子注疏》中,“众人役役”,注说“驰骛于是非之境也”,“愚芚”谓无知貌。疏说:“凡俗之人,驰逐前境,劳役而不息;体道之士,忘知废照,芚然而若愚也。”“参万岁而一成纯”,注说:“纯者,不杂者也。夫举万岁而参其变,而众人谓之杂矣,故役役然劳形怵心而去彼就此。唯大圣无执,故芚然直往而与变化为一,一变化而常游于独者也。故虽参糅亿万,千殊万异,道行之而成,则古今一成也;物谓之而然,则万物一然也。无物不然,无时不成,斯可谓纯也。”疏说:“夫圣人者,与二仪合其德,万物同其体,故能随变任化,与世相宜。虽复代历古今,时经夷险,参杂尘俗,千殊万异,而淡然自若,不以介怀,抱一精纯,而常居妙极也。”郭庆藩《庄子集释》中有解释说:“家世父曰:‘众人役役,较量今日,又较量明日。今日见为是,明日又见为非;今日见为非非,明日又见为非是。圣人愚芚,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参万岁以极其量。一者,浑然无彼此之别;成者,恬然无然可之差;纯者,泊然无是非之辩。圣人以此应万物之变,而相蕴于无穷,斯为参万岁而一成纯。’”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解释,即智者“抱道守一”。萧萐父《吹沙纪程》“观澜明变见精神”中说:“蒙文通为20世纪中国卓尔不群的国学大师,淹贯经传,博综子史,出入佛典,挹注西学。当其昼系牛棚,夜归奋笔,完全置个人荣辱安危于不顾,正是‘参万岁而一成纯’(庄子),‘历乎无穷之险阻而皆不丧其所依’(王船山)的道家学者之崇高风范!”
江山之助
黄山谷曾说:“余寓居开元寺之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自评元祐间字》)宇宙间日月神明,寓于山川之中,得灵秀光霁之气,环照世间,与人呼应而有助焉。或吸纳得神爽体健,或涵养得耳聪目明,或领悟得睿思萌发,或滋育得气质变化……尤于诗人、书家、画家、音乐家最为得益,故黄庭坚有“江山为助笔纵横”之句。古人说:“天下有形便之地,如衣之领、身之项。在战国秦函谷,齐历下,……赵井陉,燕易水。”(姚燧《牧庵集·南平楼记》)可知江山壮丽,皆有钟灵毓秀之造化。山谷可谓于诗文书法善学者、善悟者,故能在山川滋养中陶冶性灵、变化气质,如遇神助。书画篆刻家,不仅要读书、练功、养性,还要游历名山大川,感受祖国山河通灵之气,体悟大自然浩渺神明,得启发开示,或可有助于登艺殿堂奥。(附图均为本文作者李庶民的篆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