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愚”,复杂的远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
从古至今,名“若愚”的不计其数,但并不是来自“大智若愚”,而是来自老子的话。《史记》中有“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一言。取“若愚”二字,追求的是“君子盛德”。
“大智若愚”一词,可以算作是苏轼发明,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如果从深藏的含义来讲,当算语出《论语》第二篇《为政》里讲孔子评价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说颜回不愚,却又能不违如愚。大概可以算作是“大智若愚”。
“明智”,也非尽是聪慧。
老子说:“知人曰‘智’,知己曰‘明’。”你虽然有自知之明,但是未必“智”,“智”是要了解他人。人在社会中,总是要和别人相处。尽管你的知识很丰富,但不识时务,不会看人的脸色,或者交了恶友,那终归是“愚”。
吴昌硕 “大智若愚”闲章
表面上聪明,终日夸夸其谈,不学无术,天天算计着别人,不去充实自己,依然是愚蠢。不辩证地说,表面上的聪明,是大愚笨。如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愚”的境界乃同“糊涂”一样,是超过常人的大智慧。
世言“难得糊涂”,耳清目明的意识支配下,了却凡杂,这样的超然糊涂,是圣贤风度。
超然的愚,与痴笨蠢傻,有区别。既非资质平庸,不逮人也;也非才能昏聩,不逮人也,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境界。
《史记》记载,孔子师老聃以礼,临走,老子送他一言: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聪明深察、博辩广大都是智慧的标志,可是有时候需要藏起来,如果把它用于议人或发人之恶,那就离死不远了,被议论之人、被发恶之人非整死你不可。智慧不该用在这里的。
孔子曾赞叹卫国的大臣宁武子,说他不论是在外交场合,还是在处理国内事务,常常装糊涂,子曰:“其知可及,其愚不可及。”这是说,宁武子表现出的智慧,别人是可以达到的,而他的表现出的愚,则是别人难以达到的,因为那是超大的智慧。
“愚”背后也藏着大智慧。试想一下,属于常人不可及之愚,还是“愚”吗?这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