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飞白书”?
北宋的黄伯思《东观余论》解释其为:“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
后人则将书画作品中水分含量少、滞涩,带有干枯感笔触的部分统称为“飞白”。
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评论飞白书道:“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如此具有传奇性的书体是在什么情况下被创造出来的呢?
六文开玉篆,八体曜银书。
飞毫列锦绣,拂素起龙鱼。
凤举崩云绝,鸾惊游雾疏。
别有临池草,恩沾垂露馀。
唐-尉迟敬德墓志盖飞白书,呈现了影响后世的书写模式,不仅是飞白,还有瘦金。反色处理图片,以在碑刻拓本和模拟墨书间对比观察不同的表现效果和更多细节。
飞白书的身世也让人牵想如缕:一千八百年前大书家蔡邕得之于泥瓦工横涂漫抹的白灰泥浆笤帚下,继而锤炼成为历代书法大家、风雅帝王们的术业专攻、豪翰所好,一时文墨所尚、标榜尘上,几近神仙化境,在中国书法的众多书体中独独可称之为“贵族书体”,似不为过。
皇帝们有时还将它派上了大用场:
1解围
隋炀帝大概是喜欢写飞白书的最早的一位皇帝。那年他要御驾亲征高丽,为了安抚对他依依不舍的宫中女眷,他当场用飞白书写下20个字留给宫女们,这才解了围:“我梦高丽好,征辽亦偶然。但留颜色在 ,离别只今年。”
2赏赐
唐太宗在年终设宴款待群臣时,更别出心裁,用飞白书写了“鸾凤螭龙”四个字,共两幅,笔势惊绝。然后,他对司徒长孙无忌、吏部尚书杨师道说:“朔旦旧俗
必用衣及物相贺,今各贺卿飞白书。”二人被皇上夸为鸾凤、螭龙,又是御书飞白,自然大喜过望。唐高宗、宋真宗、宋仁宗等都曾经将自己的飞白书赏赐给他喜欢的大臣。
3题榜写匾
宋代皇佑二年,将在明堂行皇家祭祀活动。负责人向仁宗稟告说,明堂和殿门要有牌匾。仁宗说:“二榜当为亲书。”这天,他在禁宫中穿戴整齐,用篆书写“明堂”二字, 又用飞白书题写“明堂之门”四字。写好这几个字,仁宗反反复复写了许多遍,从白天一直写到夜半满意方罢。
4表演书艺
贞观年间,唐太宗大宴三品以上的朝臣时,席间书兴大发,拿起笔来表演飞白书艺,一字即出,便引得群臣乘着醉酒胆壮,争相上前去抢。散骑侍郎刘洎竟然登上御床伸手抢字。群臣要皇上治其罪,太宗却笑着为他开脱:“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不之罪也。”
唐太宗李世民《晋祠铭》,这当是唐代最早的飞白书遗迹,尚少后来美术化的定式。
工艺性、装饰性强于艺术性且有杂耍之嫌的飞白书,虽新奇有趣但缺乏深度,艺术品位不高,美学价值有限,最终在文人审美意识觉醒、书卷气运转畅通的北宋以后,艺术战胜了非艺术,飞白书遂逐渐褪去了本不该有的辉煌色彩。
正因为如此,飞白书体的传世作品甚少,我们现在只能从诸如《晋祠铭》、《
升仙太子碑》、《开业寺碑》、《大唐中兴颂》等唐宋御制的碑额题识上去感受其风采。
中国传统绘画皴法中的“斧劈”之类经由力度速度追求的效果,应该是后于飞白书并受飞白书启发的。
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评论飞白书道:“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现在看来,不啻是一种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