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鱓(shàn)(1686-1762),清代书画家。鲜,一作觯,宇宗扬,号复堂、懊道人,江苏兴化人。圣祖康熙五十年(1711)单人,曾为宫廷作画,后任滕县知县,为政清简,以忤大吏罢归。在扬州卖画。为扬州八怪之一。擅画花卉虫鸟,初师蒋廷锡,画法工致;又师高其佩,进而趋向粗笔写意,并取法林良、徐谓、朱耷,落笔劲健,纵横驰骋,不拘绳墨而有气势,有时使用重色或彩墨结合,颇得天趣。因在扬州见石涛作品,风格一变,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喜用破笔泼墨作画,任意挥洒,其作品具有“水墨融成奇趣”的特点。而且他还善于在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变化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坛有着较大的影响。传世作品有《五松图》《芭蕉萱石图》和《墨荷图》等。李鱓是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的第6代裔孙,后代定居江苏镇江。
纵观此图,艳丽清雅,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画中绘有石榴、蜀葵、萱花数株,石榴树虬曲多姿,斜插于画面,单就树冠便占领了大半尺幅。枝上开满了红彤彤的榴花,在翠绿叶子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硕大的石榴有的已经成熟,果皮裂开,露出了鲜嫩的果肉,把树枝压得弯弯的。两只白头翁落在枝头,沐日迎风,巧得生机。它们相互对视,仿佛鸣叫着,好似正为这成熟的金秋歌唱。树下盘石林立,秋葵、萱花、兰花穿插于石缝间,它们姿态各异,随风摇曳。这多姿多彩、苍茂繁盛的花草树木,清新和煦的秋风,一切都是这样的和谐、恬适、美好,真可谓是“人间好画图”。画上落款:“乾隆二十一年,岁在丙子夏五写。复堂懊道人李鱓。”
此作为竖构图,全景式布局,以斜角取势。笔墨酣畅淋漓,利落洒脱,技巧纯熟,功力深厚,率意中见纯真。笔法有张有弛、有快有慢、变化丰富,墨色浓淡相宜且虚实有度。石头以横笔侧锋横扫而成又略施赭色,树木则勾画皴擦而成。树叶用三绿加墨直接勾画而成。石榴和各种花朵都是勾画后加之赭色、白粉、胭脂等色晕染,使画面色调鲜丽多彩,高贵典雅。风格除作者之本色外,仍保留有南沙风致。
此画中苍松高大挺拔,耸立天地之间,枝干虬劲盘旋。紫藤碎玉珠花,盘绕垂挂枝头。松下一丛牡丹,国色天姿,明艳动人。此画工整细致,设色雅致,为作者初师蒋廷锡时的作品,虽没有他后期豪放宕逸的风格,但自有清雅秀润的韵味。
题识:有客要余画五松,五松五松都不同。一株劲节古臣工,搢笏垂绅立辟雍。颓如名将老龙钟,卓筋露骨心胆雄。森森羽戟旧军容,侧者卧者如蛟龙。电旗雷鼓鞭雨风,爪鳞变幻有无中,鸾凤长啸泠在空。旁有蒲团一老翁,是仙是佛谁与从。白云一片青针缝。吁嗟,空山万古多遗踪,哀猿野鹤枯僧逢。不有百岳藏心胸,安能屈曲蟠苍穹。兎毫九折雕痴虫,墨汁一斗邀群公。五松五老尽呼嵩,悬之君家桂堂东,俯视百卉儿女丛。李鱓。钤印:鱓印、宗杨
李鱓好作《五松图》,有多幅传世,可见求索之众,酬应之繁,其名之盛也。此作用笔颇严整,墨色尤鲜润,树之参差起倒亦顾盼生动,无暮年荒率颓唐之习,是其同类作品中之佳者。
此画以墨彩写竹、梅、兰三君子。翠竹修长挺拔,竹叶纵横纷披。梅树盘根错节,造型奇特,似龙舞九天。幽兰则清雅秀逸,姿态飘摇。墨之浓淡相宜相辅,多以双钩纵笔勾出梅之枝干,浓墨点苔,圆笔写花,极富情趣。幽兰以浓墨写出,似有临风飘逸之姿。画面繁杂却有序不乱,构图大气豪放,笔势劲健自由,情趣天成。
乾隆九年左右,李鱓解组滕阳,返回江苏兴化老家,直至去世,这一时期的画风较之前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板桥所指出的“六十以外又一变也”。此《鸳鸯图》轴作于乾隆十四年,作者时年六十四岁,为晚年变法时期的力作。画面描绘荷塘水畔,鸳鸯双栖。笔墨老硬迟厚,颇重筋骨,并无板桥所言散漫颓唐之病。画中动物简直呼之欲出。
款识:惯写双凫卧柳塘,蓼花风度也悠扬。我家家在沧浪北,千亩湖田少稻梁。滕县思绿杨湾,李鱓有作,时乾隆五年夏五。印鉴:鱓印
李鱓,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中年始画风变化,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气势。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此作用笔酣畅淋漓,造型整体夸张,布局大气简洁,柳条下垂飘扬,用笔尤为疏朗酣畅,造型奇特,似龙舞九天。墨之浓淡相宜相辅,以双钩纵笔勾出柳干。双鸭雌雄相呼,共沐春光。柳树用浓墨点苔,白粉点花,极富情趣。画面简洁有序,构图大气豪放,笔势劲健自由,情趣天成,江湖之思,跃然纸素之间。
李鱓是清代“扬州画派”的重要画家。他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以破笔泼墨作画,形成自己任意挥洒的独特风格,加上参差错落的书法,使画面十分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芦雁》立轴很好的诠释了李鱓所独有的商标一样醒目的经典画风,两只芦燕和几杆苇叶,以空灵的意境将动静之别统一起来,那标志性的长题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