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今历史中,有很多父子画家,叔侄画家,兄弟画家,而夫妻画家并不多,尤以夫妻都是名画家则更少,而元代赵孟頫, 管道升这夫妻俩却是大名鼎鼎的画家,今引用元 赵孟頫《兰竹图》(庞莱臣旧藏)与管道升《竹石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可见这夫妻俩的绘画造诣。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融合徐熙、黄筌二体,兼工带写,不事工巧,而以清疏淡雅取胜。他的兰竹画,继承苏轼、文同、赵孟坚的传统,创用飞白书法写竹石,进一步丰富了文人墨戏画的表现技法。
管道昇,元赵孟頫妻,字仲姬,生于南宋景定三年,卒于元延祐六年,享年57岁。一般说她是浙江德清人,但上海地方志又谓她是上海青浦人。元延祐四年(1317年)封魏国夫人,世称管夫人。擅诗、文、书、画及刺绣。她的楷书和行书,“秀润天成”,董其昌说与赵孟頫“殆不可辨同异,卫夫人后无俦”。卫夫人是书圣王羲之的老师,有历史记录的第一位女书法大家。
管道昇28岁嫁与赵孟頫。传世的管道昇的作品中,有些明显有赵孟頫的痕迹,而《竹石图》则以其独特的娟秀娴淑洋溢出女画家才有的灵气。《竹石图》纵87.1厘米,横28.7厘米,纸本,墨笔。土坡上立一奇石,左边是一高一低,一浓一淡两竿修竹,右下是一丛竹叶。竹叶上挺,谓之“晴竹”,画时下笔须略带逆势藏锋,然后以中锋重按掠去,至叶尖处疾挑而出。梢头结顶,挑出时尤须注意左右顾盼,姿态生动。学过书法的人有体会:书法中的“撇”,用笔多是自右上而向左下,而画中“撇叶”则须自下而上、向左右两向撇出,笔力用不上,有一定的难度。管道昇的撇叶,虽抵不上赵孟頫的厚重,但是笔力尚强,竹叶的粗细变化也恰到好处,独具丰采。奇石先以淡墨勾廓,由淡而浓皴出结构,然后用淡墨渲染,浓墨点苔,显得清新湿润。画上的诗塘,有董其昌识云:“管魏国写竹,自文湖州一派,劲挺有骨,与宋广平作赋正相反。”
元 管道升 竹石图 纸本墨笔 87.1×28.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管道昇相夫教子,传承书香画艺,栽培子孙后代,“赵氏一门”流芳百世,三代人出了七个大画家。赵雍、赵麟、赵彦正名冠一时。王蒙有此外婆,自小耳濡目染,得天独厚。元仁宗曾将赵孟頫、管道昇及子赵雍的三段书迹装为卷轴,“命藏之秘书,曰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也。”赵孟頫晚年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贵倾朝野,但赵孟頫以宋室后裔而入元为官,依然受摆布而不得施展抱负,常因自惭而心情郁闷,故潜心于书画以自遣。管道昇曾填《渔父词》数首,劝其归去。其一曰:“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延祐五年,管道昇脚气病复发,经赵孟頫多次上书请求,次年四月,方得准送夫人南归。五月中旬,途经山东临清,管道昇病逝于舟中。三年后,赵也去世。两人合葬于湖州德清县东衡山南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