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龄(1623-1716),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齐于,号西河,浙江萧山人。明末廪生。清兵入关后曾参与南明鲁王军事,鲁王败后,化名王彦,亡命江湖十余年。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康熙二十六年(1687)引疾归里,专事著述。毛奇龄是清代的大学者,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他的遗著由他的学生编为《西河全集》,分为《经集》和《文集》二部。《四库全书》中收录他的著作多达数十部。

毛奇龄在书法艺术上也功力深厚,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清代初年很受推崇。他的行书骨力劲健、笔势挺拔、儒雅清奇;楷书则以魏碑为基础,加入行书笔意,任笔结体,点画自然潇洒,丝毫没有夹生感、造作感、局促感。他是清代文人书法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

1绫本,纵161厘米,横45.8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释文:啣命东观海峤雄 风流裴楷著清通 持衡自昔推司列 敏识于今著考功 万选钱留浯海碧 三条烛展洞蕉红 闽王宫畔长春酒 时有天风下至公 赠刘考功主文八闽之作 西河毛奇龄

2a纸本,纵115厘米,横40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释文:曾共登楼眺碧空 平泉清兴有谁同 可堪阁下千株杏 留得溪南一树红 即事 书为与平年世翁 西河奇龄

毛奇龄的书写风格在这两幅行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用笔不浮不躁,不激不厉,舒展自如;笔致凝练而秀逸,意态松秀而天真;章法疏朗跌宕,具有潇洒而漫不经意的意韵。欣赏这两幅作品,感到毛奇龄在书写时的心境是那么恬淡和清静。一枝毛笔信手拈来,笔尖触纸即收,点到为止,点画的方圆、粗细、轻重、长短,随遇而安。这也是文人书法的一个特点,书写从不刻露、牵强,追求意韵超乎于形迹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