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的禅宗发展史来看,初期修禅者以心印心,不必假借任何手段,在累积了修禅悟道者形形色色的表现之后,对悟道境界的描写,就有了问答、诗偈、文字绘画等等的手段,逐渐演变成后来的“公案”“语录”“禅诗”“禅画”等。

禅画是中国禅宗的一大特色,是修禅者用笔墨表达禅道的绘画,也激发了唐宋以来中国绘画的新纪元。

明末莫是龙、董其昌把中国山水画风也分为南北宗,认为北宗著色钩斫,南宗水墨渲染。中国画论,有“文人画”(士人气)与“非文人画”(工匠气)之分,这也是受禅宗南北分宗的影响,同时把水墨渲染法、披麻皺、遗貌取神的文人画视为神品,比喻为禅宗南宗的慧能;把著色钩斫、斧劈皺、貌像无神的工匠画比喻为禅宗北宗的神秀。

禅画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禅宗特有的艺术。首开禅画先河的,当为唐代王维;唐末贯休、宋代梁楷;明末清初的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和弘仁;近代的虚谷,现代的弘一、丰子恺,在禅画史上都很有影响。“水花凝幻质,墨彩染空尘”,成就了文化史上蔚为清流的禅画大观。

禅画起于五代,盛行于宋元,下及明清,仍遗其馀韵。主要的题材,有高僧、祖师、散圣(指寒山、拾得、丰干、布袋等)的生平事迹(包括悟道或调心的过程),禅宗的公案故事,以及自然界中的山河大地、花果鸟兽(如猿鹤、牧牛等),均假借物相,以寓意禅机。间亦有作佛菩萨像,或罗汉像者,则多以显示神通自在,变化多端为特色。

1王维

长江积雪图

雪中芭蕉,天机所到唐代王维是禅画的先驱,他被董其昌尊为“南宗”之祖,这是借用了禅宗的名头。他字摩诘,取自《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之名。

维摩诘是个在家修行的大居士,为佛世毗耶离城的长者,其慧辨神通,超过了佛陀的诸大弟子,被称为东方妙喜世界的大菩萨应现,是大乘在家菩萨的典型。

王维家世信佛,常去禅林寺院论道谈禅,曾历诸师法席听取禅法,其“晚年长斋”,“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很自然地在诗画中渗入了禅的意趣。

其绘画饱含禅意,境界高远,其破墨山水,笔迹劲爽。其以水渗墨彩来渲染的新技法(破墨法)打破了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的束缚,更适宜对自然景物随性的描绘,达到了“体物精微、状貌传神”的境界,体现了寂静悠远、自性朗达的禅意。

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此高深的造诣若非参禅修心是难以做到的,因而有“天机所到,而所学者皆不及”的说法。

2a王洽绘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张澡和王洽是继王维之后的禅画大师,有“南宗摩诘传张澡”之说,张澡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说法也与被称作“心宗”的禅宗旨意是吻合的。人以“王墨”名之的王洽常于酒酣之际泼墨素绢,自然天成,其颠狂呼喝,任性挥洒之趣更颇合禅家随性自在的意味。

五代两宋是禅画的兴盛时期,随着禅宗的兴盛,禅法更广泛而深入地体现在中国画中。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专司绘事的禅林僧人,这些画僧都是以禅入画,他们超尘脱世,逸笔卓然,其中有贯休,巨然、惠崇、法常,居士中有石恪、苏轼、梁楷等。

3a贯休

十六罗汉图(部分)

手把明月珠,打落金色梨

贯休是五代前蜀禅僧,他的罗汉像梵相奇古、笔法野拙,他自谓“得之于梦中”(《宣和画谱》)。

贯休也是诗僧。这里录他的《梦游仙四首》:“梦到海中山,入个白银宅;逢见一道士,称是李八伯。三四仙女儿,身著瑟瑟衣;手把明月珠,打落金色梨。车渠地无尘,行至瑶池滨;森森椿树下,白龙来嗅人。宫殿峥嵘笼紫气,金渠玉砂五色水;守阍仙婢相倚睡,偷摘蟠桃几倒地。”

4a巨然

层岩丛树图

5a巨然

秋山问道图

6a巨然

万壑松风图

7a巨然

山居图

8a巨然

溪山兰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