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书法,固然不可以不谈“二王”,中国书法自“二王”之后,可谓是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深受“二王”书风的影响,王铎也在其列。王铎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书家,但王铎对“二王”书风的继承与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增加乱头粗服,点画狼藉的狂怪用笔,而是大胆的注入了自己的狂放的豪气,使章法极尽歪斜,纵横之能放,造成字势的倾倒紧迫,气势奔放,势不可当。他把纵列种的横笔突出与大小粗细的提按纵放想结合,造成恣肆任性,摆动强烈的鲜明对比。墨色的浓淡、干湿与结构的疏密、聚散相互为呼应,含蓄多变,风神洒脱。“涨墨”使作品出现雄强豪放、苍老粗旷的艺术个性。狂笔缠绕的连绵与逸笔跳跃的节奏,纵横奇崛,节拍适宜,表现出憾人心魄的磅礴力量。

谈到王铎莫不想到他独特的涨墨效果,把“涨墨法”用到极致的以作于1640年的《雒州香山作》最为著名,在此作中,中我们能看到因涨墨而造成一个字笔画之间的粘合,有时笔画之间的空间完全被墨晕没,由于笔蓄墨很多,墨在字中间晕开,使字的边缘呈不规则状,就仿佛在刻章时由于快速运刀所致的不期然的崩裂效果。但在王铎许多作品中运用涨墨可以说是一种相当精微复杂的艺术尝试,此涨墨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的挥洒,加强了字与字的对比张力,增加了观者的品读性 “涨墨”可谓是王铎在书法作品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妙笔,观其整张作品,其墨由湿渐干,由于渐枯,润燥相间,节奏有生,尤其是巧用涨墨来粘并笔画形成块面,一方面简洁形华,避免琐碎,另一方面造成点、线与墨块的对比,纵而能敛,势若不尽,意味无穷。


释文:雒州香山作,旧日庄严地。林香景未残,为心方知寂,入涧忽然宽。澄实侧深场,钟声浮别峦。僧人说九老,仿佛见花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