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隆冬,南社社友李德群在杭州作了一副行书对联:“侠心通剑气,丽句有金声”(见附图)。此联书芯为槟榔笺,每条长128厘米、宽32.5厘米。语调平仄相配,词语对仗工稳,墨色浓淡相宜,饱满有肉,又不显肥滞。
上联“侠心通剑气”,歌颂的是秋瑾。秋瑾号竞雄,浙江绍兴人,光复会和同盟会会员。生性刚强不屈,勇武豪迈,她投身民主运动,提倡女权宣传革命。纵观秋瑾一生,始终与侠与剑结下不解之缘。秋瑾的盟姐徐自华在《鉴湖女侠秋君墓表》中说她:“意气自雄,读书敏悟,为文章,奇警雄健如其人;尤好剑侠传,慕朱家、郭解为人。”因而自取别署“鉴湖女侠”。她从小钦佩花木兰,喜爱武术,15岁开始向表兄学习击剑、骑马等武艺,为时四年有余,平时在靴筒中常备一把短刀。1905年冬,秋瑾在日本正遇上日本政府颁发《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愤怒之余,主张归国请愿以示威。临行,浙江同乡会召开欢送会,秋瑾慷慨激昂登台演说:“回国后,若有人投降满虏,欺压汉人,吃我一刀!”话音未落,靴筒中的那把短刀已经“啪”地一声插在了演讲台上。周树人先生当时也在场,目睹了这一幕,深深感佩。秋瑾的诗词中也屡屡出现刀与剑,且看1904年她在日本时填的一阕《鹧鸪天》。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看词作,秋瑾已经远远超出了朱家、郭解的侠心和剑气。作为先知先觉的女性,秋瑾的龙泉夜啸不是为了个人,也不仅仅为了女性,她胸怀祖国,已经做好为国牺牲的思想准备。
下联“丽句有金声”,赞美的是南社社友忏慧词人徐自华。徐自华字寄尘,号忏慧,别署忏慧词人,室名听竹楼、秋心楼。早年守寡,儿女早殇,孑然一身,南社著名女诗人,著有《秋心楼诗词》。此联清丽绵邈,一唱三叹,其中“金声”一词,语带双关。一则比喻徐自华的精词妙句,二则“金声”即钲声,钲是古代军中的乐器,说忏慧词人的诗词蕴含着催人奋发的力量,就如进军作战一样。
联语的底部有如下跋语:“忏慧夫人以葬鉴湖女侠遗骸,声动海内外。元年十月,余因送侠骨来杭,承夫人款之秋社,得读其词集,清丽绵邈,入宋元之室矣。因撰二语奉正,以志佩仰。湘阴李德群书于秋心社,正湖上飞雪时也。”下有两方印章,阴文“李德群印”,阳文“经舆”。这段跋语十分珍贵,隐含着鲜为人知的史实,为研究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和人物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徐自华义葬秋瑾有前后两次,李德群在民国元年十月参与的送侠骨来杭已是第二次。义葬秋瑾,自有夙因。
1904年底,秋瑾第一次从日本返国,经人介绍与正在浙江南浔女校任教的徐自华相交,两人纵论家国大事,互相倾倒,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订下了金兰之契。自华年长秋瑾7岁,秋瑾称她为盟姐。1905年,秋瑾第二次从日本归国,次年在上海发刊《中国女报》,倡言革命,主张男女平权。自华辞去女校教职,离开南浔到上海协助秋瑾办报。1907年2月4日,两人赴杭州游岳王坟,感慨岳飞的身世及遭遇,联想到自身随时随地有可能死于非命,相约死后葬在岳王坟侧。同年5月,秋瑾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联合金华、兰溪等地会党组织光复军,月中,秋瑾赴上海与徐锡麟相约分头在皖浙举行起义,其间路过盟姐桐乡老家,夜半叩开盟姐家门,告知行将起事,资用匮乏。徐自华听罢,慨然倾尽手头银两,又把自己身边的所有首饰尽数相赠。秋瑾大为感动,脱下臂上的翡翠腕环回赠盟姐,留作纪念。临别,秋瑾再次提到岳王坟前的诺言。自华泪流满面地说:“倘不幸至此,我责无旁贷!”
1907年7月15日,秋瑾于绍兴轩亭殉难。这年冬天,徐自华冒着风雪渡过钱塘江至越中,昏夜秉炬潜入卧龙山,终于探得秋瑾棺木,费尽心力移至杭州西湖,在岳王坟一侧买地安埋,履行了宿诺。次年,秋瑾墓遭到清廷平毁,棺柩由秋瑾夫家运回湘潭。徐自华受到牵连,幸亏有孙中山先生的协助,避居沪上。
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秋社同人会于西湖,沪军都督陈英士提出重新营建秋瑾坟墓的建议,徐自华全力赞成,并且积极行动。同年9月,徐自华力遣南社主要发起人陈去病赴湘与湖南都督交涉。当时,正值中秋,陈去病与湖南的南社社友举行临时雅集,会上,决定派人护送秋瑾灵柩归杭。席间,南社社友李德群自告奋勇,因一向敬慕秋瑾,请求担当此任。李德群,字经舆,湖南湘阴人,早期南社社友,入社号为131,擅长诗词书法,办事精明干练。在座社友,一致赞成。李氏果然不负众望,顺利护灵归杭。10月,在原墓西首重建秋墓,原墓地构建风雨亭,供人凭吊。
秋瑾遇难后,徐自华与陈去病等人结“秋社”,纪念秋瑾,继承她的遗志,又在上海创办了以秋瑾之号命名的“竞雄女学”。徐自华还把自己的书斋取名“秋心楼”,所作的诗词集定名《秋心楼诗词》,深深纪念这位巾帼英雄。
李德群护灵来杭州,在秋社逗留了一段日子,受到了徐自华的热情款待。在秋心楼上,李德群兴奋地阅读了徐自华的诗词,深深为秋瑾的“侠心剑气”和徐自华的“丽句金声”所激动。面对西湖上纷飞的大雪,他写下了这副出自肺腑的联语,赞美这两位中国杰出的爱国女性,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