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樂圖 明 ∕ 丁玉川(舊傳宋人) ∕ 軸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設色 ∕ 縱126.8 橫63.1公分

這張畫是一件無款作品,在過去的著錄中,一直被當成宋人畫。不過,很幸運地,在畫幅的右上角,發現一顆「玉川」的印章,經過風格及印章的比對,證實畫家的身份為明代中期浙派的丁玉川。

丁玉川這幅畫採用元代典型的「一河兩岸」構圖,空闊的河面將畫面切割成上下兩段,前景是長滿蘆葦的坡岸,遠景則為瀰漫雲霧的低矮山巒。岸邊停泊一艘漁船,有文人在船上飲酒,一副悠閒自樂的模樣。這幅畫的構圖和題材都令人想起元代吳鎮的〈漁父圖軸〉(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由此可以看到他的繪畫受到元人的影響。除此之外,本幅畫也運用了「斧劈皴」的筆法來描繪山石,及藉助大量的水墨烘染雲霧,這些技法則是延續南宋院體的風格。丁玉川的繪畫吸收浙江畫派在宋、元時代的源流,而他的題材也偏向抒情山水或文人田園生活,這些都讓他的藝術擁有一種古典的美感。

印: 玉川

1a倪端(活動於1436-1505),字仲正,浙江杭州人。明代中期的宮廷畫家,擅長山水、人物畫,構圖工整,筆墨精緻,傳世作品有〈捕魚圖軸〉。

捕漁圖 明 ∕ 倪端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設色 ∕ 縱117.8 橫42.3 公分

〈捕漁圖〉是明代宮廷畫家倪端傳世的兩幅作品之一,畫幅左上方有畫家款識:「倪端寫」,並鈐印三方「日近清光」、「半窗明月」、「錦衣千戶之章」。「錦衣千戶」是倪端於英宗天順三年(1459年)擔任的官銜,因此從鈐印的時間來判斷,這幅畫應該創作於1459年之後。

本幅的內容描繪漁夫在江面上捕魚的情景。全幅採半邊構圖,布局層次分明,左側是一望無際的江水,右側近景為巨石坡陀,中景為全畫的重心-漁夫,遠景則是長滿細瘦蒹葭的坡岸。畫中的每一物象,不論漁夫、漁具、岩石的皴紋或是水邊植物的描繪,皆刻劃入微,一絲不茍,代表倪端這位宮廷畫家的最高水準。「漁樂」的題材,在明代宮廷或浙派畫家之間相當流行,因為這類畫作具有歌頌昇平盛世、安和樂業的意味,對當時的宮廷來說,是宣導皇帝德政的最佳視覺圖像。

款: 倪端寫

印: 日近清光。半窗明月。

錦衣衛千戶之章。

2a周全(約活動於15世紀中後期),明代畫家,出身於軍人世家,因為太監的推薦而進入畫院,活躍於明英宗天順(1457-1464)至憲宗成化(1465-1487)年間。他擅長於畫工筆的鞍馬人物,畫風精細、用色濃重,傳世的唯一作品為〈射雉圖〉。

射雉圖 明 ∕ 周全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設色 ∕ 縱137.6 橫117.2 公分

周全是明代中期的宮廷畫家,〈射雉圖〉是他傳世唯一的作品。有「錦衣都指揮周全寫」的簽款,及「指揮使周全圖書」鈐印,可知他的官職為「錦衣都指揮使」,並可推知此畫約繪於1480年之後。

本圖採取右實左虛的布局,高山峻谷與幽遠河岸遙遙相對,三位騎馬獵人立於平坦的空地,注視振翅飛起的雄雉,準備射獵。人物穿著華麗,帽尖裝綴珍珠,連座騎都裝飾繁縟,不但展現畫家精湛寫實的畫藝,亦可知畫中人物高貴的身份。

在明代初期的宮廷中,繪製帝王貴族狩獵及行樂的題材相當盛行。在歷經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役」之後,來自北方外族的威脅日益嚴重,更讓宮廷重視軍事戰備。這幅〈射雉圖〉描繪貴族狩獵活動,帶有軍事訓練的意涵,或許在當時的環境脈絡,扮演著政治宣傳的角色。

款: 錦衣都指揮周全寫

印: 指揮使周全圖書

3a明憲宗(1448-1487),為明朝第八代的皇帝,姓朱名見深,為明英宗長子,年號成化。在閒暇時,他也頗喜繪事,傳世有〈達摩渡江圖〉等作品。

畫達摩 明 ∕ 明憲宗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紙本水墨畫 ∕ 縱76.8 橫47.4 公分

畫幅上方有「成化庚子,御筆戲寫」的款字(可能為臣子代書),並鈐蓋有「廣運之寶」璽印,可知為明憲宗三十三歲的創作。這位皇帝對於繪事頗為喜好,因此在處理政務的閒暇中,還能悠遊於藝術。

本幅描繪佛教禪門祖師菩提達摩(?-536)的傳奇故事。傳說達摩祖師離開梁朝(502-556)時,單憑蘆葦枝桿,橫渡大江抵達北方。祂的五官深邃,蓄滿髭鬚,身披連身大袍,後有圓形背光,表現出外國聖者的形象,並能橫越激浪急流,展現超凡的神通力。

畫中以運筆快速的濃墨繪成衣紋,線條產生飛白造型的刷絲。再以淡墨暈染邊緣,形成濃、淡的墨韻對比,這類接近於逸品格調的水墨畫法,正可與吳偉的人物主題相互呼應。

款: 成化庚子。御筆戲寫。

印: 廣運之寶

4a林良(約1424-1500以後),明代畫家,廣東人。約於1457年時進入北京宮廷服務。在1472年時,擔任「錦衣鎮撫」官職,之後並升至職位-「錦衣衛指揮」。他擅長以「沒骨」的技法描繪寫意花鳥畫,是當時的代表人物,傳世作品有〈秋鷹〉等。

秋鷹 明 ∕ 林良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設色 ∕ 縱136.8 橫74.8公分

〈秋鷹〉為明代花鳥畫家林良之作,幅中署款「林良」。在宋、元時代的畫壇,就常能見到鷹類追捕鳥禽為主題的畫作,通常以細膩的用筆與設色,描繪鷹類迴身俯衝,捕捉禽鳥的景況。林良採取類似的圖繪模式:飛翔的雄鷹俯身扭轉頭部,以銳利的眼神盯住獵物,被追逐的八哥鳥落荒而逃,露出驚駭的神情。

不過,林良鷹畫有其特殊之處:他刻意在畫面中央偏左側,增添橫出的枝柯,藉以平衡鳥禽的比例,暗示兩者在空間的前、後關係。另外,更以具備個人風格的寫意「沒骨」技法,以迅速地筆墨點染技巧,精準地捕捉自然界驚心動魄的一刻。

款: 林良

印文不識

5a畫鷹 明 ∕ 林良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淺設色 ∕ 縱133.4 橫50.5公分

林良是來自廣東地方的花鳥畫家,因畫藝精湛而被引薦入宮。本幅中有署款「林良」,並鈐蓋「林良」方印,畫家描繪雙鷹左顧右盼、神采飛揚的神貌,並將構圖分割成大幅塊面,營造出空曠寂寥的秋天氛圍;畫家同時又用濃淡乾濕的飛白線條,表達鷹類羽毛、枯枝老葉等物體質感的差異。更以物體的墨色深淺,暗示著前後空間的層次變化。

林良的花鳥畫中,畫鷹的作品甚多,這方面主要是學習元末明初張舜咨、邊文進等人,他們與福建地區(閩地)的畫風關連甚深。林良雖然原籍廣東,不過由於鄰近福建地區,因此對這類鷹畫傳統,應不會感到陌生。

款: 林良

印: 林良

6a呂紀(約1420年代-約1504),明代畫家,浙江寧波人,是著名的花鳥畫家。在成化朝晚期(約1470-1480年代)入宮,弘治朝(1488-1505)受到孝宗的高度賞識。其作品精緻細膩,裝飾性濃厚,存世有〈秋鷺芙蓉〉等作。

秋鷺芙蓉圖 明 ∕ 呂紀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設色 ∕ 縱192.6 橫111.9公分

本幅有款字「呂紀」,並鈐蓋「四明呂廷振印」一方,是呂紀精緻工筆的作品,然而在設色方面,畫家卻刻意以淡雅的粉色系,與花青顏料烘染花葉,因此氣質清新脫俗,不覺濃豔。

全圖構圖主要作「S」型。三隻充滿動態的白鷺鷥,一隻佇立坡岸邊,對空鳴叫,引來兩隻飛翔同伴俯衝而下。在坡陀右側河岸,柳樹枝葉隨風飄動,鷺鷥與垂下的枝葉、牡丹枝梗相互呼應。全畫以柳樹、芙蓉、荷花,點出了夏末秋初的季節意象,營造詩意的氛圍。

明代宮廷畫家常以諧音,象徵吉祥或規諫的畫題,例如此畫中「鷺鷥」與「路」諧音,「芙蓉花」諧音似「榮華」,合在一起,有著「路路榮華」的吉祥畫意。

款: 呂紀

印: 四明呂廷振印

7a杏花孔雀 明 ∕ 呂紀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設色 ∕ 縱203.4 橫110.6公分

呂紀於十五世紀後葉進入明代宮廷,畫風深受明孝宗的喜好,是明代中期影響力最大的院體花鳥畫家。此畫屬於呂紀工筆花鳥畫的代表作品,右方署款「呂紀」,鈐蓋「四明呂廷振印」一方。

畫中描繪一對孔雀在杏花樹下棲息的景況。位於畫面中央的孔雀單腳佇立於岩石上,回首注視綻放的紅色牡丹,另一隻孔雀則蜷伏石上,觀察地面景況。畫中的孔雀、杏花、牡丹等象徵著吉祥意味。杏花以白色、粉赭色系顏料敷染,牡丹花及孔雀則使用濃重的赭紅色,與石青、石綠的顏料搭配,充滿著富貴綺麗的裝飾性。

款: 呂紀

印: 四明呂廷振印

8a寒雪山雞圖 明 ∕ 呂紀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紙本墨畫 ∕ 縱135.3 橫47.2公分

呂紀為明代中期最重要的宮廷工筆花鳥畫家。幅中有款字「呂紀」,下有「四明呂廷振印」印記。畫中描繪孤獨的雉雞,在天寒地凍中瑟縮的情景。在傳統中,雉雞被認為是擁有「五德」的禽鳥,因此也被當作是文士的象徵,畫中孤獨的雉雞,或許是傳達文人在困頓環境,仍能堅毅不拔的寓意。

畫家以運筆迅速的墨線、墨塊為主,以乾、濕筆交互運作,用飛白的線條,疾速完成枯樹枝枒、山石流泉,造成黑白對比,表露荒疏寒林的景象。呂紀這次使用的寫意性技巧,與常見的工筆畫法顯然不同,是他獨特的「沒骨」花鳥畫作品。此種強調墨韻的寫意畫法,應是受到宮廷的前輩畫家孫隆、林良等所啟發。

款: 呂紀

印: 四明呂廷振印

9a鄭石(約活動於16世紀前期),明代畫家,為宮廷花鳥畫家,曾任職「錦衣衛百戶」,主要學習自呂紀的工筆花鳥畫派,僅知有〈芙蓉白鷺圖〉存世。

畫芙蓉白鷺 明 ∕ 鄭石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設色 ∕ 縱144.4 橫74.3公分

明代中葉後,呂紀畫派在宮廷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追隨者甚夥,畫家鄭石也屬其中之一,此作為存世孤本。我們對他的生平活動並不清楚,只能依據畫面左上方署款「錦衣百戶鄭石寫」,以及鈐印「清禁侍臣」,推知他是擁有官銜的宮廷畫家,而且此畫應是宮廷禁苑內的創作。

明畫中描繪秋季時鷺鷥與鳥禽活動的情態。三隻鷺鷥位居畫幅正下方,「三鷥」為「三思」的諧音,明代畫院常以諧音,象徵吉祥或規諫的畫題,因此這幅花鳥畫中,除了具備富麗的裝飾性外,或許還有委婉勸誡君王的儒家教化意味。

款: 錦衣百戶鄭石寫

印: 清禁侍臣1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