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禮(約活動於15世紀後期),明代畫家,字欽禮,浙江上虞人。鍾禮於成化朝(1465-1487在位)時被召入北京宮廷,弘治朝(1488-1505在位)時獲得明孝宗高度的讚賞,其山水畫主要學習自南宋馬遠,取材自文學作品或詩句,頗有雅致溫和的詩意氣息。傳世有〈觀瀑圖〉等作。
舉杯玩月 明 ∕ 鍾禮(舊傳馬遠) ∕ 軸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淺設色 ∕ 縱205.6 橫104.1公分
〈舉杯玩月〉舊傳為南宋馬遠所作,然而,左下角隱約有墨書「欽禮」二字,還有漫漶難辨的「鍾氏欽禮」朱文小印,是屬於畫家的簽款印記。又若比較構圖和筆墨,本畫確實與明代宮廷畫家鍾禮的傳世作品相似,而「欽禮」也吻合字號,可改訂為畫家鍾禮所作。據說明孝宗常至仁智殿觀賞他作畫,並稱讚為「天下老神仙」,可見皇帝對其畫藝的激賞
畫中描繪一位文人坐於石上,童子隨侍在側,他手執酒杯,邀請明月共飲。〈舉杯玩月〉從畫名和意境來看,乃是引唐代詩人李白〈月下獨酌〉的名句入畫:「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構圖採取左實右虛的對角布局,主要景物置於畫面左下角,與右上方的皓潔明月相對。堅硬的山石和拖長枝椏的松樹,均以濃重的焦墨畫成,在畫面上顯得清晰突出,藉由層次豐富的水墨烘染,將畫中的物象巧妙地融入朦朧月夜中。這種設計和風格,來自南宋山水畫家馬遠,他的畫風透過元代孫君澤、明代戴進傳到鍾禮身上。
與前代畫作相比,鍾禮這幅畫作筆力更蒼勁剛硬,水墨渲染技巧,成功地表達了畫中的空氣感,讓主題和意象更為突出,反映明代宮廷畫家學習南宋院體風格的一種模式。
款: 欽禮
印: 鍾氏欽禮
寒巖積雪圖 明 ∕ 鍾禮(舊傳馬遠) ∕ 軸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淺設色 ∕ 縱156.7 橫82.4 公分
季節的變化,為大自然改換面貌、增添新色,冬天時萬物凋零,呈現一片幽寂的景象,最適宜入畫。畫中白雪覆蓋了整個溪岸與山峰。長松挺立在庭園中央,屋宇周圍處梅花綻開,在靜謐的氣氛中增添生氣。屋內坐著兩位秉燭談心的文人,微弱的燭光,也為幽寂昏暗的景色帶來絲絲地暖意。
描畫「冬景山水」,最常用的技巧是「借地為雪」-即以預留的畫絹底色做為白雪,然後在天空水面與山坳處,用墨渲染,襯托白雪皚皚的效果。本幅就將濃密粗黑的線條,聚集在山石側面,使皴筆與造型狹長的岩石相互平行,讓整幅畫具有濃厚的裝飾意味。
從畫風判斷,此畫可能出自明代宮廷畫家鍾禮之手,雖然左下角有「馬遠」的款記,但疑為後人為了提高畫作價值所添加的偽款。在海外還有一組春、冬山水作品留存,或許可推測本幅也是某套「四季山水」的其中一張。這類結合季節時令與高士圖像於同套畫作的方式,在明代中期的浙派與宮廷十分盛行,成為文人或貴族階層雅好的藝術形式。
史忠(1438-約1517),明代畫家,原名徐端本,號癡翁、癡仙等,金陵(江蘇南京)人。其畫風瀟灑,筆墨酣暢恣意,風格與吳偉、郭詡相似,畫作取材廣泛,傳世有〈仿黃公望山水〉等。
仿黃公望山水 明 ∕ 史忠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紙本著色 ∕ 縱142.7 橫46.1公分
本幅畫家史忠模仿元代四家之一的黃公望的作品,畫中遠近山巒交錯,平台、房舍和雜樹置於其中,山石的皴法,與樹葉的點染皆以較乾的濃墨粗筆與濕潤的淡墨刷染混合一起,構成豐富的質理,製造畫面強烈的律動感。然而相較於黃公望渾厚圓轉的用筆,史忠的筆調顯得簡單粗率,甚至有些潦草。
畫家史忠本來姓徐,名端本,金陵(江蘇南京)人,與沈周、吳偉皆有往來。史忠生性據說玩世不恭,而他作畫縱筆揮舞,帶有近於速寫式的潦草風格,當時人以「癡」來稱呼他。本幅作於弘治甲子(1504年),題識反映他天真、自負的性格,史忠與晚他21歲的浙派畫家吳偉有所交往,從畫風和用筆也可看到兩人在藝術風格的關連性。
款: 江東痴史寫
印: 癡翁
吳偉(1459-1508),明代畫家,字次翁,號小仙(僊),湖北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擅長畫山水、人物,是繼戴進之後最重要的浙派畫家。吳偉在二十歲時,因畫名遠播,被憲宗皇帝召入宮廷,在仁智殿擔任待詔,到了孝宗時,被賜予「畫狀元」印的榮譽。
寒山積雪 明 ∕ 吳偉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墨畫 ∕ 縱242.6 橫156.4公分
本幅左側為「小僊筆」的署款,並有「小僊吳偉」的朱文方印,可知為吳偉的山水畫作品。畫中吳偉以雄渾奔放、具有表現性的筆墨技法描繪山水,除了以迅速的飛白筆觸與墨點,描繪山體輪廓線,呈現山石的質感與量體,並以留白表現雪地覆蓋山丘之景象。至於樹林葉子也以雄強奔放的筆觸繪製,人物則以簡筆描成,刻意營造嚴寒冬季中枯寒、寂寥、荒率的景象。
在儒學經典《論語》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句子,畫家或以嚴冬比喻逆境,松柏類的樹木譬喻君子,表現君子在劣境處,更能彰顯堅毅氣節的寓意。畫中躬著身軀、瑟縮前行的策杖高士,盡力抵擋寒風吹襲,彷彿也呼應了在逆境前行的意義。
款: 小僊筆
印: 小仙吳偉
畫北海真人像 明 ∕ 吳偉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設色 ∕ 縱158.4 橫93.2公分
吳偉是繼戴進之後,「浙派」最重要的畫家。畫幅右側有「小僊」款字,與「吳偉」的印記,是一幅有款印的畫作。吳偉以轉折頓挫、力量蓬勃、充滿動感的筆調,描繪人物輪廓與衣摺,是屬於他粗筆風格的人物畫作品。
本畫主題是描繪道教神祇–北海真人,上方有文人畫家沈周對於真人的題贊:「踵息一閉九千歲,凌空遊行猶帶醉」,將真人形容為飲酒而醉,而且個性豪爽的仙人,也似乎暗指著畫家「小僊(仙)」吳偉的豪邁性格。真人的形象是跪乘靈龜,手持如意,眼神钁鑠,至於靈龜則擺首回身,聽命於真人的指揮。真人與靈龜凌虛御空、遨遊水面,營造出如同幻境般的神仙想像世界。
款: 小僊
印: 吳偉
王諤(約活動於15世紀晚期至16世紀前期),明代畫家。字廷直,浙江寧波人。他是活動於弘治朝(1488-1505)到正德朝(1506-1521)的宮廷畫家,先後受到明孝宗、明武宗的喜愛,明孝宗甚至稱他為「今之馬遠」,作品有〈雪嶺風高〉等
畫溪橋訪友 明 ∕ 王諤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淺設色 ∕ 縱172.1 橫105.8公分
畫幅左下方有款字「四明王諤寫」,鈐蓋「東原」、「廷直」兩方印記。可知為明代中期宮廷畫家王諤的作品。明孝宗曾稱讚王氏的山水畫風,如同他最喜愛的南宋畫家馬遠,因此在明代宮廷曾廣為流行。
此幅畫作運用墨色濃重的斧劈皴描繪山石質理,搭配迅速且方折多端的曲線與點畫,描繪樹林、枝葉與苔點。畫家著重於墨色的濃淡變化,與留白處雲氣作對比,使畫中空間富有深度與層次感。
畫面主題呈現「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狀態。在強風吹襲下,枝葉、樹藤劇烈地晃動,水面興起波紋,來訪的旅人因風勢險阻而步履蹣跚。坐於高閣的主人,觀察風雲變色的灰暗天空,似乎擔心惡劣天氣,會影響即將來訪的友人。全幅表現「最難風雨故人來」的情境。
瑞雪凝冬 明 ∕ 王諤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設色 ∕ 縱139.6 橫91.5公分
本畫正上方有「欽賜王諤圖書」印章,可知為明代宮廷畫家王諤的作品。王諤約於1510年獲得皇帝贈送此印,也可推知本圖為此年或之後的創作。
在兩層精緻的樓閣中,兩位文士促膝對坐,桌案擺置象徵文人身份的青銅彝器。中景處,堤岸上的攜傘文士、荷擔樵夫開始活動,遠景處還有船隻帆影,左側泉水也涓涓流動,這些景況似乎暗示著嚴冬已過,春天即將到臨的景象。
〈瑞雪凝冬〉與王諤其他流傳的作品風格不同,是屬於獨特的青綠色彩山水畫:畫家在山巒的輪廓線兩側,罩染了石青、石綠礦物性質的顏料,彷彿呈現冰雪消融時,峰巒逐漸露出原來絢麗的色彩。而且畫家以直向的皴筆與苔點繪成,讓畫作看來古拙雅致。
印: 欽賜王諤圖書
朱端(約活動於16世紀前期),明代畫家,浙江海鹽人。是平民出身的山水畫名家,其構圖與技法學習自北宋郭熙與南宋馬遠。弘治十四年(1501)時被徵入畫院。明武宗(1506-1521在位)欣賞繪畫才能,授與御賜印記,當時為無上榮耀,傳世有〈尋梅圖〉等。
尋梅圖 明 ∕ 朱端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設色 ∕ 縱208.3 橫124.5 公分
本畫作者為活動於正德年間(1506-1521)的畫家朱端,畫上有他的簽款及鈐印。朱端為浙江人,為平民出身的宮廷畫家,因畫藝精湛,曾擔任「直仁智殿錦衣指揮」的職位,還獲得皇帝頒賜「欽賜一樵圖書」印章的榮耀。
朱端的山水畫繼承自「浙派」畫風,取法自宋代的郭熙與馬遠。全幅採取半邊的構圖型式,以佔據左方畫面的雙松為骨幹,框出策杖撐傘老翁和兩位童子,他們正準備渡江到對岸的梅村。位於雙松的上方,是覆蓋白雪的群峰,山石造型圭角崢嶸,輪廓線或山壁皆用濃重焦黑的墨線皴擦,與代表白雪的絹底顏色形成強烈對比。而天空及河水則以淡墨渲染,增添畫面肅穆悠遠的詩意。
冬季踏雪尋梅,冒寒欣賞梅雪爭妍的美景,一直被視為文人雅趣,從弘治朝(1488-1505)開始,此類詩意圖像逐漸增加,題材的轉變似乎也反映了宮廷皇帝品味的變化。
史文(生卒年不詳,活動於十六世紀),字尚質,號再仙(僊),為明代中期的畫家,他除了繼承南宋杭州梁楷的逸品畫風之外,主要學習明代吳偉的人物作品畫風,繪畫主題也多與道教信仰有所關聯。
玉蟾圖 明 ∕ 史文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淺設色 ∕ 縱201.2 橫106.8公分
這幅畫上署款「玉蟾圖,梁楷之意,再僊作」;下方鈐蓋「史文私印」、「尚質」、「荇太師之後裔」三方印記,由此可知本幅畫作者是明代的史文。史文是明中期的浙派畫家,他的字號「再僊」,透露出他其實是以浙派大師吳偉(字號「小僊」)為模仿和崇拜的對象。從畫中粗率狂放的用筆,不難看出他受到吳偉強烈的影響。這種粗放寫意的人物畫風,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的梁楷。史文在圖上的題款提到他以「梁楷之意」作畫,似乎印證了兩者之間的關連。
本幅畫的主題是劉海這位道教仙人。在畫中祂被描繪成蓬頭散髮、衣著襤褸的樣貌,腰間懸掛著象徵福氣與富貴的葫蘆與貫錢。在祂彎曲的左臂上,還站立著一隻三足金蟾。無論是劉海本人,或是金蟾都顯露出高傲的眼神,這讓人聯想到畫家本身狂傲不羈的個性。劉海與金蟾原來是道教神祇之一,祂能為平民帶來財富,濟貧的形象在明代民間廣受歡迎。自吳偉以來,許多浙派畫家都以劉海為畫題,反映浙派貼近平民世俗生活的一面。
款: 玉蟾圖。梁楷之意。再僊作。
印: 史文私印。尚質。荇太師之後裔
郭詡(1456-1532),明代畫家,江西泰和人。他少時曾受良好的教育,曾短暫地進入宮廷服務,離開後主要活動於金陵地區。他的風格簡率卻筆勢生動,又具有溫雅的文人畫調性,受到時人歡迎,傳世有〈東山攜妓圖〉等作品。
東山攜妓圖 明 ∕ 郭詡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紙本水墨 ∕ 縱123.8 橫49.9 公分
本幅描繪東晉名流謝安的事跡。謝安晚年隱居於會稽(今浙江紹興)東山,整日縱情詩酒、山水,出遊必攜歌妓同行。明代浙派畫家喜以此題作畫。戴進也曾經畫過一幅謝安東山圖。本幅畫中謝安鬍鬚飄灑、神色自若,由歌妓們圍繞簇擁,緩步前行。他的身軀佔據中央位置,比例較身旁的女子更形突出,襯托出主人公氣宇軒昂的姿態。
畫家郭詡純以墨筆勾描、不加設色,表達神情及衣紋轉折,屬於「白描」的傳統。郭詡的人物與同時活躍於南京的吳偉、杜堇風格相近,人物的形象古雅,線條帶有書法濃、淡、乾、濕的變化趣味,是他晚年(71歲)的作品。從畫上的題詩和用印看來,可知他以「清狂道人」、「狂翁」自稱,不難瞭解畫家想藉由謝安的故事,來比擬自己狂放不羈、豪邁瀟灑的個性與生活。
款: 泰和郭詡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