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昌(約1462-1531以後),明代畫家,為山東人。我們無法確知他是否擔任過宮廷畫家。他擅長於大幅的山水人物畫,風格溫潤典雅,頗具詩意。傳世有〈大幅山水〉、〈俯瞰激流〉等作。

俯瞰激流圖 明 ∕ 王世昌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淺設色 ∕ 縱244 橫383公分

〈俯瞰激流軸〉是王世昌的另一幅鉅作,畫中有「王世昌」的名款,並鈐蓋印章「歷山」。主題描繪春季來臨時的山谷中,文人與農夫活動的狀況。畫中央平坦的坡陀上,是一位俯觀涓涓流水、若有所思的文士。他身後的策杖文士,則與隨侍攜琴童僕,同時回望著登向高崗的荷擔農夫,傳達著他們與農夫交談後,目送農人前往工作地點的情形,似與〈歸去來辭〉的內容若合符節,由此可知,此畫與文學的密切關係。

畫中前後景交接處,以留白作為雲氣,使畫面顯得迷離不定;而山石部分則以濃墨與淡色烘染,營造物體朦朧、置身雲霧間的視覺效果,刻意增加空間的層次,這是讓畫中充滿詩意氣氛,經常運用的方法之一。

1a大幅山水 明 ∕ 王世昌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淺設色 ∕ 縱245 橫381.5公分

本件為巨幅的詩意畫作。畫面右上方題款為「嘉靖己丑(1529年)菊月望後(農曆九月十五日後)。王疇雍作。」並鈐蓋朱文印「歷山」,標明本畫出自王世昌手筆。王世昌出身山東地區,雖然迄今難以證實是否擔任過宮廷畫家,不過,他的畫風卻十分接近於弘治朝宮廷畫家鍾禮、王諤等人,他們的風格主要以斧劈皴技法,來描繪巨石的質理,並用緩和疏朗的構圖,營造畫中詩意的氣息。

畫家依據東晉陶淵明的文學名著-〈歸去來辭〉來描繪。畫中主人翁為頭戴斗笠的年長文士,他與隨從騎驢前行,從遠方渡口而來。此時僮僕從屋舍而出趨前歡迎,兩幼童立於門口,沿路佈滿盛開的菊花,還有數株松樹。

此作與院藏的〈俯瞰激流軸〉為姊妹作。因為兩者不但都出自王世昌手筆,主題也都與文學作品〈歸去來辭〉有關,尺寸又幾乎完全相仿,可以推知是畫家在同一時期製作的成套作品。

2a汪肇(生卒年不詳,活動於十六世紀前期至中期),字德初,號海雲,安徽休寧人,活動時期大約與蔣嵩相仿。約於1519年之前,他就到達南京尋求畫業發展。他善畫山水、人物與花鳥等多種主題,特別是摹仿前人的兔鹿畫頗得生意。

五鹿圖 明 ∕ 汪肇(舊傳陳淳)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設色 ∕ 縱152.5 橫202.2 公分

畫面中,五隻鹿佇立在彌漫濃霧的山野之間,身體互相緊靠,有的回首張望,有的則是低頭作嚼草狀。一旁生長著松、竹的植物和色彩斑爛的花卉,周圍則環繞岩石及河流。白鹿在古代被視為象徵長壽的仙獸,當牠與長青的松、竹畫在一起,通常有為人祝壽、賀吉祥的意涵。

鹿身上的毛色,由濃淡、長短不一的墨線畫成,加上細微的渲染,毛皮的質感看起來自然生動。對比之下,周圍的樹、石以及雲靄,則是以粗放快速的筆法或是大片水墨渲染來表現,讓畫面充滿了奇詭變化的氣氛。這幅作品舊傳為明代陳淳畫,可是由這些筆墨的技巧來判斷,應該出自浙派畫家汪肇的手筆。他另外有一幅〈松鹿圖〉(日本私人收藏)流傳下來,與本幅的風格相當接近。汪肇擅長以淡墨烘染雲海,製造自然瞬息萬變的效果,這也是他自號為「海雲」的由來。

3a鄭文林(活動於正德到嘉靖),字顛仙,出身於福建地區。他是活躍於正德與嘉靖年間(1506-1566)的地方型畫家,關於他詳細的生平經歷,我們並不十分清楚,不過其畫題卻多與道教關係密切,反映了世俗社會的民間性格。

春酣圖 明 ∕ 鄭文林(舊傳戴進) ∕ 軸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淺設色 ∕ 縱291.3 橫171.5 公分

這幅畫描繪春日郊外村民舉行祭祀宴飲,醉酒而歸的情景。有幾位村民已經喝的酩酊大醉,步履蹣跚,由童僕攙扶返家,但是有些人仍舊徜徉在山徑水濱之間,飲酒狂歡。畫家十分著重於人物醉態的描寫,內容具有濃厚世俗的趣味。

整幅畫的構圖相當特別。畫家利用松樹和蜿蜒的山徑將畫面由下而上切割為數個場景,然後將不同人物的活動放在其中,企圖在立軸上展現豐富的敘事情節。除了構圖之外,強烈跳躍抖動的線條也是這幅畫的特色。畫人物的衣紋因行筆的頓挫,產生粗細不均和顫抖的現象,而畫山石的線條,則是因不停地扭動呈現開叉或銳角的轉折。這幅〈春酣圖〉作者舊傳為戴進,但是無論畫面的構圖、敘事手法及用筆,都與十六世紀浙派畫家鄭文林的作品〈漁童吹笛圖〉(日本私人收藏)相近,因此應當出自他的手筆。

4a蔣嵩(約1475以後-約1565以前),字三松,江蘇金陵人。他是繼吳偉以來,在金陵地區活動最重要的浙派畫家。他與蘇州地方的文人有所交往,因此在畫作的構圖、人物題材與筆墨風格,都發展出與浙派前輩不同的獨特面貌,傳世作品有〈山水圖〉等。

山水圖 明 ∕ 蔣嵩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淺設色 ∕ 縱171.5 橫87公分

本幅右上處有「三松」款字,以及「三松」、「蔣嵩私印」兩方印記,實為浙派晚期名畫家蔣嵩的真蹟。畫面描繪高山深谷之中,一位拿漁竿的漁夫行走於河濱,此處人跡罕至,只有遠方的山坳當中,矗立著幾間小屋舍。

畫中以墨色的濃淡深淺,來營造石頭的光亮面與陰影面的質理,樹木枝幹則加強輪廓線以表現立體感,部分夾葉以淺色敷染。這種溫潤淡雅的筆調與風格,捕捉了傍晚逐漸天色昏暗時,漁人準備歸返家園的情景,通幅充滿幽深寧靜的氛圍。畫中不但表現著漁隱生活的主題,或許還投射了士人渴望能夠遠離世俗羈絆、歸漁隱居的情懷。

款: 三松

印: 蔣嵩私印。三松。

5a山水 明 ∕ 蔣嵩(舊傳夏珪) ∕ 軸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水墨畫 ∕ 縱206.4 橫106.9 公分

這幅夏珪〈山水〉軸是浙派作品被添加古代畫家的款印,「變造身份」的例子。畫的左下方有「臣夏珪」的簽款,因此過去被當成南宋夏珪的畫作。但是透過風格分析,它應該出自明代浙派畫家蔣嵩之手,畫家常用的簽款「三松」,原來可能存在於畫的右上角,目前僅留下畫絹被刮去磨損的痕跡。

蔣嵩的立軸構圖,經常利用寬闊的河水將畫面的景物切割成上下兩段景致,然後再將景物集中於畫的左側,製造左右兩邊虛、實對比的效果。而在畫山石及樹木時,他也運用水墨渲染來呈現光線照射下,石塊或樹幹凹凸的立體感。另外,遠山則是處理成像剪紙般、半透明的效果。蔣嵩的作品,以濕潤的水墨取代一般浙派畫常見的粗獷線條,因此看起來比較柔和。

6a張路(約1490年代-約1563),為河南開封人。他是十六世紀中期著名的浙派畫家。他曾前往北京,因優秀的繪畫技藝得到當地貴族的喜愛。大約在1526年時,他到江南遊歷,後來又回到故鄉開封隱居,年約七十四歲時卒於家鄉。他的畫作風格繼承吳偉率意的格調,能捕捉物象的特性,為浙派繼吳偉後最傑出的畫家之一。

畫老子騎牛 明 ∕ 張路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紙本淺設色 ∕ 縱101.5 橫55.3公分

這幅畫是明代張路的真蹟,畫上有簽款「平山」二字,還鈐蓋有「張路印」的印章。張路是繼吳偉之後最重要的浙派大師,他的人物畫雖然用筆快速、粗率,但卻能精準地捕捉物象的形體和神態,而在用色方面,他也擅長運用微妙的墨色變化,讓作品的質感更為豐富。

本幅畫的主題是描繪老子騎牛出關,以《道德經》一書贈與太守尹喜的故事。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的事蹟不僅被後代的道教徒傳誦,他的形象也被藝術化,成為重要的道教圖像。畫面中,老子騎著牛隻,手拿《道德經》,緩緩向前行走。畫面的背景是大片空白,並無描繪建築物的場景,也無出現太守的形象。在畫面左上方,有一隻蝙蝠在空中飛翔。「蝠」與「福」字諧音,所以這幅畫除了一般的宗教功能,還包含了象徵福氣的吉祥意涵。

款: 平山

印: 張路印

7a蔣乾(1525-?),字子健,江蘇金陵人,後來居住於吳地,為明代的畫家,同時也是著名的浙派畫家蔣嵩之子。他的畫風接近於元代山水畫家王蒙的風格,傳世的作品有〈仿王蒙山水圖〉。

倣王蒙山水 明 ∕ 蔣乾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紙本水墨畫 ∕ 縱98.1 橫34 公分

這幅畫是浙派畫家蔣嵩之子蔣乾,所留存下來的少數畫作之一。畫面中,山巒層層疊疊,幾乎將畫幅填塞地密不透風。畫的右側有一道瀑布高懸,在山谷間製造深入的空間感。而近景山石有長松挺立,山屋茅舍隱蔽山中,是十分適合文人讀書休憩的地方。

由畫上的題款:「蔣乾倣黃鶴山樵筆意」,知道這是蔣乾臨仿元代畫家王蒙風格的山水作品。在山石上佈滿密密麻麻、彎曲的短弧線,墨色濃淡分明。這是畫家從王蒙慣用的「牛毛皴」技法變化而來,目的是為了表現江南水鄉土石鬆軟、草木茂密的地理景觀。一般來說,浙派畫家很少學習王蒙的畫風。而蔣嵩的傳世作品中,也無出現這種技法和風格。所以蔣乾此畫顯然並非繼承家學,而是受到以元代四大家為學習對象的吳派畫家之影響。蔣乾脫離浙派的傳統,而向吳派靠攏,應該是為了迎合當時觀眾的品味,而刻意選擇的一種改變吧!

款: 虹橋蔣乾倣黃鶴山樵筆意

印: 子健

8a藍瑛(1585-1646),字田叔,號蜨叟,為浙江錢塘人。他雖然是出身於浙江地區的畫家,不過繪畫風格卻並沒有表現狂率的筆墨,反而轉向仿古一路,顯示了藍瑛不同於浙派前賢的藝術品味和格調。

溪山雪霽圖 明 ∕ 藍瑛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設色 ∕ 縱82.3 橫28.9 公分

這幅圖的右上角,有藍瑛題字:「天啟三年(1623)秋八月,倣王右丞(即王維)畫法,藍瑛。」透露這張畫是他三十九歲時,採用唐代王維的風格來創作的一件仿古作品。

畫面左上方的溪山被白雪覆蓋,枝椏彷彿披上白衣,展現萬千姿態。山巔和脈嶺及岩石縫隙,則佈滿了銀白色晶瑩閃爍的苔點。藍瑛在畫中運用石青、赭石、白粉不同的顏料,讓豐富的色彩交織在一起,表現雪後放晴山景瑰麗的景象。畫中央有一條小河延伸到右下方溪岸。一位穿著紅衣的文人坐在船上,望著這一片美景陶醉其中。這幅〈溪山雪霽軸〉景色清新絢麗,充滿詩意畫意,不禁讓人想起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境界。

款: 藍瑛

印: 藍瑛。田叔。

9a畫溪閣清言 明 ∕ 藍瑛 ∕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設色 ∕ 縱167.5 橫48.3 公分

這幅畫描繪文人幽靜的山居生活。畫幅中央一排房舍隱蔽在崇山峻嶺之間,樓閣下方有瀑水迂迴曲折流出。兩、三位文人坐在屋內清談或是讀書休憩,充滿淡泊閒適的心情。這幅畫的構圖相當別出心裁,由石壁、長松及屋舍所構成的實景,和瀑布與河流的虛景形成一個交錯的S形,讓畫面充滿流動性和深遠的空間感。

在畫的右上角有藍瑛題字,說明這幅畫的靈感來源是元代畫家趙雍。趙雍擅長畫青綠山水,藍瑛也使用相同的技法。畫山石的時候,先用「披麻皴」來描繪質理,然後上面再輕輕罩染一層石青、石綠的顏料。山峰上的苔點和攀附松身的女蘿,也是用冷色調的石青敷填,顯得十分醒目。藍瑛靈活地運用元代繪畫的模式,將它轉化成新的繪畫語彙,再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從這幅〈溪閣清言〉,我們可以看到明末仿古山水發展的一個面貌。

款: 藍瑛

印: 藍瑛之印。田叔父。1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