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秋色圖
這幅畫的取材是東晉詩人陶淵明歸隱田園的故事。畫面中,陶淵明悠閒地坐在室外床榻上觀賞菊花,身邊有童僕和家人在旁陪伴伺候,迎面有一位訪客正渡過溪橋,準備造訪,溪畔停放著一艘小舟,山徑間還可見到牧童與牛群,整幅畫流露出高士隱逸生活的一種典型。
畫家運用層層疊疊的圓弧形山巒和V字形的河谷,來建構人物的生活空間。這些山峰匯聚成「S」型走勢。山石的紋理用郭熙「雲頭皴」的技法來表現,而以密集的苔點表現山頭的灌木,則學自范寬。整幅畫在風格上匯合了北宋兩位大師的典範。從這些皴法、苔點的形式及用筆呈現某種模式化來判斷,這幅畫創作的時代大約是十四世紀後期,它的風格影響了明代的浙派畫家。此畫右上角有「石泉李相畫」,可能是畫家的簽款,但是李相的生卒年不詳,舊標籤上註明宋代,應該有誤。
太平樂事 明 ∕佚名(舊傳戴進) ∕ 冊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設色 ∕ 每開 縱21.8 橫22公分
戴進「太平樂事」冊頁,一共十開,依序有「嬰戲」、「騎牛」、「捕魚」、「娛樂」、「戲耍」、「試射」、「耕罷」、「觀戲」、「木馬」、「牧歸」等各式不同的主題,內容描繪社會安和樂利的景象,以及不同階級庶民生活的多樣化,這種圖畫一般在宮廷中十分流行,具有宣揚「盛世太平」的政治功能。
在這套冊頁之中,無論是人物活動的細節、室內景觀的設計、或是家具的組合及款式都描繪地相當細膩。從桌椅、器具的擺設,和屏風及掛軸的使用,透露出有文人參與設計或審美觀念的呈現。從風格上來看,這件作品與戴進息息相關,人物的衣紋採用「釘頭鼠尾」的描法,山石、樹木使用「斧劈皴」,不過,本幅筆墨比較軟弱、平直,也有些不自然的地方,因此可能是晚期浙派畫家根據戴進的真蹟加以臨仿的作品。
款: 錢塘戴進
松月圖 明 ∕ 佚名(舊傳宋人)∕ 軸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絹本著色 ∕ 縱129.8 橫74 公分
此畫描繪唐代詩人李白「月下獨酌」的詩意。在月光幽微的夜晚,高士悠閒地斜臥毯上,前面擺放酒器和酒杯,舉頭仰望著皎潔月亮,彷彿欲邀明月一起共飲。周遭氤氳的煙嵐,將長松、莊院、石徑、溪澗巧妙地融為一體,迷濛的詩情景致,讓觀者感到安閒適意的氣息。
本幅採用邊角構圖設計,實景多集中在畫面的左半側,長松拖曳優美的造型,曲折的石橋,以及剪影般的遠山,形成S形弧線的樣態,完美地平衡畫面。此外,畫家以細緻的筆墨刻劃著山石、松樹粗礪的紋理,塑造坡地在月照下光影閃爍的效果,亦是畫家匠心獨運之處。
畫中無作者款印,古代藏家卻將此畫鑑定為「宋人」畫,可能是因為構圖、風格源自南宋畫家馬遠和馬麟父子。不過,從畫家用筆偏向勁挺剛硬的習性來看,似乎與明代宮廷畫家鍾禮的關係更為密切。鍾禮活躍於明代宮廷畫院時,常以「唐詩」入畫為題,而表現高士悠遊山林的題材相當流行,反映了皇室藝術品味與審美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