瘗鹤铭:刻于南朝·梁(传)天监十三年(514年),由南北朝时期隐士华阳真逸所书。瘗 【拼音】:[yì] 【字义】:1.掩埋,埋葬:~埋。~藏(cáng )(殉葬的金玉器物)。~玉埋香
瘗鹤铭 著名摩崖刻石,在江苏镇江焦山断崖石上,刻石年代众说不一,点画灵动,字形开张。北宋书法大家黄山谷于此刻石得力独多,变态后形成山谷书“中宫内敛,横竖画向四周开张”的“辐射式”的独特风貌。山谷并有“大字无过瘗鹤铭”之句,历代评价极高。明王世贞评:“此铭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固书家之雄。”铭字连笔圆润,落笔超逸,神采脱俗。—-《古代碑帖鉴赏》
《瘗鹤铭》本刻于焦山石壁上。唐代失落长江中。北宋熙宁年间,修建运河,工人江中捞出一块断石,经辨认,此断石正是史书上记载坠落江中的《瘗鹤铭》的一部分。一百年后,南宋淳熙年间,运河重修,疏掏工人又打捞出四块。送至当地县府,经考证,这三块断石也是《瘗鹤铭》的一部分。这样,与先前打捞上来的那块断石拼凑在一起,正好是失传很久的《瘗鹤铭》。到了明洪武年间,这五块断石复又坠江。康熙年间,镇江知府陈鹏年不惜花巨资募船民打捞,终于在距焦山下游三里处,又将这五块残石捞了出来,移置定慧寺壁间。1960年合五石为一,砌入壁间。
全文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巾,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声。西竹法理,幸丹岁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鸣语化解,仙鹤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局,余欲无言,尔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将进宁,爰集真侣,瘗尔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