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文来自東京国立博物館官网

紙本墨書

27.6cm x202.4cm

9世紀

平安時代

京都国立博物館

本卷乃弘法大师空海(774—835)所撰写的中国唐代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开题」,为空海亲笔所书。所谓开题,就是将佛教经典的题名加以解释,并阐述其大要。空海就密教的立场,从「显略」(显明而简要的解释)及「深秘」(深藏奥意的解释)两个观点来解释经典的题目。

本卷京都国立博物馆本保存了从「如是四行中具无量德」到「亦五色修多罗名经故」的六十三行。本亲笔书卷以夹杂着行书的草书体书写,且文中有删除及修改之处,可知它是一份草稿。也正因为它是草稿,反而如实地传达了空海的书迹,深具兴味。此外,奈良国立博物馆还藏有同卷的另外三十八行(国宝)。

空海是平安时代初期的僧人,赞岐人。十五岁上京,十八岁入大学,之后归依佛门在四国修行。延历二十三年(西元804年)以留学僧的身分渡唐,隔年在中国长安青龙寺由惠果施与「传法灌顶」之后(传法灌顶指密教中授与高僧宗师之位时所举行的仪式),于大同元年(西元806年)携带各种经典、法具返回日本。之后,空海透过开创高野山的道场、经营京都的东寺等,致力于弘扬真言宗密教的教义。承和元年(西元834年)得到天皇特准,于每年一月在宫廷举行「后七日御修法」(指一月八至十四日祈求国泰民安之仪式),以真言宗密教作为国教。空海死后,于延喜二十一年(西元921年)由醍醐天皇赠与「弘法大师」谥号,即使是在今日,弘法大师之名仍然受到人们的信仰。此外,空海在中国古诗文和书法上也发挥长才,其书法被誉为「三笔」之一,为日本文化史留下了极大的成就(三笔在此指平安时代初期的嵯峨天皇、空海、橘逸势三位书法大家)。2a 7a 6a 5a 4a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