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书法神论:
书法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其实就是拿毛笔写字而已。
现在的理论家,把书法搞定很复杂很复杂,什么“楷书笔法100法”、“偏旁部首98法”、“结字92法”……等等,完了,光看名字就吓坏一大群人。
其实书法很简单,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两个:
1、熟练使用毛笔。这一点只要你通过3~5个月的练习,都能熟练掌握;
2、笔画怎么摆放才好看。这个就是传说中的章法,只要你通过临摹古人的帖,每天记几个,过段时间你自然就知道该怎么摆了。就算记的不那么像,你也会发明一套顺手的写法,这就是你自己的风格。
学行书该从什么体入手?
学习行书是不需要楷书作为基础的,行书的结字、章法和楷书都不同。
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这个错误的逻辑不知道误了多少人。
楷行草隶篆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说,篆书偏长,笔法缺乏变化;隶书偏宽,有了转折变化;行书结字不拘一格,用笔绵延不绝……造型和用笔上有那么一点联系,但更多的是决然不同。
说了那么多,意思就是:行书可以直接学,不需要以楷书作为基础。
如果内心浮躁,静不下来的同学,我还是觉得要先练练正书(楷、隶、篆等都是正书),目的不是给行书打基础,而是让自己心静下来,以免练龙飞凤舞的行草书时更加浮躁。
行书笔和纸的选择:
笔非常重要
临摹行书可以用兼毫毛笔。
笔锋宜短不宜长、宜小不宜大。
纸非常重要
有人上来就说要用生宣,我不认同
你有考虑过墨汁的感受吗?
生宣湮墨,写不完一个字,笔上的墨汁就被宣纸全部吸完了。写一笔要去墨盒里面捣腾三分钟,写完一个字要十分钟。
我建议使用半生半熟毛边纸、皮纸。
初学推荐买毛边纸,不要买太便宜的,买十块左右一刀那种。
不要被群体氛围所绑架,想到大家都在用,自己也用。
搞书法要有点想象力。
执笔
执笔法水太深了,俺不敢讲…..
我的观点是,咋能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咋来,躺着写字能写好,我就躺着来,虽然我躺着写不好……(本人观点不代表一定正确,此问题可各抒己见)
古代画作中的单钩执笔法,根据考证,王羲之就是采用的这个执笔方法。
握笔自古以来都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皇帝曾向柳公权请教握笔方法,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
一句玩笑一样的论述,误导了很多人。
何绍基为了追求“笔正”,采用了一种“回腕法”,硬生生把自己手腕给掰折。
还是苏东坡先生性情,他说:执笔无定法。(东坡大人给小编做主啊!!!)
苏东坡一语道破执笔的精髓,执笔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写字舒适自然即可。
字帖
楷书有很多家字体。
而行书按照风格分,大体有王体(王羲之、王献之)和颜体(颜真卿)两种。
后世的行书大家,比如:赵孟頫、米芾等……都是学王羲之这个路子。
所以行书的字帖推荐一本易上手的。
就是唐代怀仁的《集王羲之圣教序》,这是唐朝和尚怀仁,集字写的碑文,里面的字全部来源于王羲之的真迹。
这个帖笔法森严,结构完美,刻工、章法都是上乘佳作。
临写推荐采用日本二玄社版搭配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版本使用
二玄社版本如果买不到,可以用吉林出版社的。
吉林出版社出版的《圣教序》,采用原碑的布局,可以看到原碑的章法、字迹分布等,缺点是清晰度不够。
日本二玄社和浙江人民出版社的版本,是拓下来之后把字重写切割充足,优点是清晰度很高,缺点是看不清原碑的布局。
行书常见笔法练习
前面说到,书法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两个。
熟练使用毛笔和间架结构问题。
这一节主要谈如何进行训练能熟练掌握毛笔。
(以下图片和文字均来自网络,略有删改。侵删。)
出锋练习
笔画起止处不是藏锋就是出锋 。出锋运用很频繁。这里只是结合提按笔法,练习处理出锋的一种方法。
1、笔杆向右平移时,逐渐按下。 线条结束时匀速缓慢上提,直至离开纸面。按上述要求书写竖向线条。按上述要求书写弧形线条。
2、笔的转动严格由手腕控制 . 手腕转动的同时,手臂控制笔向右平移,两种运动融为一体,不得互相千扰,运动流畅。
2.转笔练习
各种碑帖中的转笔看来千变万化,实际上它们都可归纳为右上、右下、左下、 左上四个部位。控制每一部位转笔运行的原则和对腕部的动作要求都是相同的。 许多书写者都有某个部位的不适,如单独抽出练习,问题不难解决。
1、临写图示点画,线条粗细均匀 . 用手腕控制笔尖的指向,保持中锋 . 转弯处 行笔速度不变 . 手腕动作明显而灵活。
2、注意保持线条的流畅,不考虑字结构的准确性。
3.转笔和折笔的练习
(圆为转、方为折)
弯曲频繁的线条通常都是转、折间替 . 以避免节奏的单调。转、折如何配合,不同书法家有各自的特点,深人某种风格时可留心观察、归纳。
临写图 a 所示线条,用手碗控制线条方向的转换 . 转笔、折笔处应保持各自明显的特征 . 运笔流畅,无停顿。
b同上
4.行书的笔画路径练习
书写是连续、完整的运动,在各断开的笔画之间,笔锋仍然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运行;某些字凭借游丝而透阵出运行的轨迹,但在更多的时候,这些点画之间的运动都消失在空中。这种运动路线与点画内部笔锋的运行密切相关—它们本来就是一个运动的整体,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点画内部运动都不易观察,这给点画间运动轨迹的判断带来了困难。
1、按图 a 所示书写粗细均匀的线条,保证中锋。基本符合要求后,速度逐渐加快。
2、临写图 b,注意连接点画的线条与点画的区别。
3、临写图 c,点画断开,但笔锋仍按图 a 所示行进。
4、用钢笔模仿图 a 画出图 d 中各字笔锋运动轨迹图,徒手操演熟练。临写图 d 各字。
5.点画内的笔锋运动轨迹训练
书写出某种形状的点画,取决于笔锋运动的路径。各种字体、各种风格点画形状千变万化,但它们的共同要领是笔锋必须在线条方向、尺度发生变化时到达规定的位置,否则便称做“信笔”。
2、临写图 a 所示笔画。
3、临写图 b 所示笔画,毫尖必须到达各笔画的终极位置。
4、分析图 c 所示笔画中笔毫锋端所到达的位置,临写。
行书的起笔和收笔规律练习:
方笔起:笔锋斜切,然后带笔形成方角,方法同楷书,但行笔略快。
尖笔起:顺锋轻入,渐渐加重,速度由快到慢。
引子起:引子是承接上一笔的收笔而来,要同上一笔保持意连。尖锋逆起,方向与笔画形成角度,接着斜切并带笔。
连笔:连笔是行书不同于楷书之处,写这类笔要考虑上下的一气呵成。把两笔或多笔当成一 个整体来写。做到意在笔先,上一笔还未写完就要想好下一笔。
带钩收:方法类似楷书的横钩,但要饱满。笔画写完后,向下一笔的方向带钩出锋收笔,与 下一笔形成映带关系,笔断意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