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石,1965年生于山东青岛。曾任《空军报》美术编辑、记者。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中央国家机关美协理事、中国人民大学画院赵小石人物画工作室导师、西藏自治区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水墨线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出版有《赵小石国画作品集》《赵小石素描速写集》等。
人物写生是认识生活、体会生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的一种方式,是连接艺术与生活的桥梁。它可以解决造型、笔墨、构图等问题。可以说,没有写生作为支撑,深入生活就无从谈起。人物写生既是学习人物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向人物画创作过渡的重要阶段。徐悲鸿认为,写生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艺术家如不在写生这一重要环节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必然造成自身能力的不足。所以,以写生作为提高人物造型能力的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物写生要形神兼备
人物写生多为课堂写生和野外写生。画家将传统笔墨技法应用于写生之中,对照现实人物来研究笔墨,寻找人物造型的规律。人物写生不仅是一种练习手段,也是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独立、完整的艺术样式。写生作品能够更接近现实原型,所描绘的人物也更富有生活气息。因此画家应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要强化并保持对模特的第一印象,并将这种印象贯穿于整个写生过程,这样才能使作品展现出更多趣味性。在写生过程中,还要加强对艺术形式的探索,强调笔墨在作品中的作用。我们要细心观察模特的形象特点和形态特征,所选择的造型方法和笔墨语言都不能离开模特本身,否则就会失去写生的意义。我认为,写生时要画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神态、气质特征,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要“形神兼备”。“形”是手段,“神”是目的。写生作品只有具备了形象特征和神态特征两方面因素,才能展现出个性色彩,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才更富有生命力。
二、线条是写生的灵魂
中国画是线的艺术,以线造型是其主要特征。在中国画中,线就像是建筑物的钢架。线是骨,墨是肉。如果线立不住,那么墨和色彩都会变得松散、软弱。人物写生所运用的线既要有变化,又要趋于统一。这也是用线的难点所在。线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这一方面体现在线的表现力度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笔力;另一方面体现在线所具有的抒情达意之美中,即以书入画的形式美。由于现代生活背景的变化,相较于传统中国画,现代人物画家笔下的线条有了很大的改变。表现的对象变了,线条也就随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态,表现力也愈加丰富。所以我们在研究线的时候,既要以传统为范本,又要融合生活中的感受,进而对其加以探索和改造,使其表现范围更为宽广。在人物写生过程中,画家对线条的表现是其造型能力、笔墨功力和学识、修养的综合体现。好的线条语言有一种余音绕梁的魅力。
三、艺术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我们只有对大自然和现实生活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才能进入“悟对通神”的状态。写生把我们拉回到生活之中,拉到现实人物的身边,让我们在无阻隔的状态下亲近人物,呼吸生活的原本气息。生活中的不同元素都能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觉感受。我们要以真情来对待生活,以心灵去感知生活,以笔墨去触摸生活。在写生时,我们所要关注的不是勾描某些形体,而是捕捉那些生动的瞬间。人物写生首先要建立起与模特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言谈来了解人物的身世、经历和思想,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感受,以便把瞬间的印象扩充为一个完整的形象。我们也可以从交谈中获取一定的心理提示,在描绘中把这些由内及外的心理依据倾注到画笔中,落实到画面上,并传达给观者。实际上,人物写生就是一个把生活素材提升到艺术创作的独立体验的过程。
一路走来,是生活和自然照亮了我绘画前进的道路,成为我心中不灭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