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凿马,观月雕龙;铁刀代笔,朽木生香。从1991年开始,我亦步亦趋地学习书法刻字基础至2006、2008年浅获资识,入展、入选第六届、第七届国展。匆匆廿三载,回首来路,心中不免悦意悠然。刻字不仅充实了我平淡的生活,丰富了学养,加深了对中华古老文化的理解,我亦从中找到了无尽的快慰。

1 2a今于案头尽阅历届刻字展丛书,心思云涌,试论一二,抛砖引玉,以求精进。国人资本,依守五千底蕴,普查万载积淀,熔古铸今、推陈出新非难事。刻字本属新生门类,二十载不断学习摸索,进步喜人;但不尽如人意之处也不少,今拆析试论。

1.板材取材过于随意,不宜雕凿的木种为数不少,如勉强施刀,则致使预想刀法难于施展,精工细作成纸上谈兵,后期着色十分不易,成品后开裂断折者常见,最初之创意难于展露,空费精力。

2.刀法粗糙随便,因急于成功,欲速则不达,刀法与主题貌分神离,绝难成为精品。刀法必须与主题契合,才能内外呼应,准确传达作品的寓意、增强作品的叙事性和亲和力。一些作品板面大锯之齿痕明显外露,作者便直接渡稿、下刀、着色,借锯齿痕迹欲造大拙之美。我认为,于艺实不利也!实为个人之小聪明,如此,刀法何在?

3.层次单调,很容易落入“复印”书法作品的俗套。

4.滥施色彩,整幅作品或似花帛乱眼、或似胡柴涂炭。无清气若兰,无高古巍然,缺浩然正气,缺烘托变化,少和谐美感,少天真烂漫,作品必不能赏心悦目,难登大雅之堂。

5.布局呆板,字体单摆浮搁,此是初学者之通病。应精习大篆,以求精神;纵观篆刻,得以营养;临写碑帖,可以超脱;广览版画,触类旁通。

6.线条粗细变化与穿插叠加,主题字应注意点、线、面的变化,尤其是掌握文字笔画线条的粗细变化。线条如过于纤细,则致使作品羸弱不堪,少力度;线条如过粗,则易成“臃象墨猪”,似有力度,实缺美感。笔画之间过分穿插、叠加,会使作品好似竹条织筐,刀触和笔意难于融合,甚至成了拆字、藏字游戏,不但美感尽失,反增迷惑。

7.形式边缘化问题突出。从首届刻字展以来,诸如牙雕、骨雕、竹雕、果核雕、石膏辅助成型、书法作品原样复制等作品形式逐渐退出,但一些作者仍旧以美术化、图案化、装饰化为主的构思入刻成稿。作品弱化了刻字与书法的必然联系,偏离了书法诸体的根本特性,虽然精致,但已脱离了书法刻字的范畴,应谨慎取舍。

8.选词失当是落选的主要原因。国展作为高级艺术展示平台,作品内容、内涵至关重要,它不仅代表了作者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取向,亦代表了相符于国家级别的水平实力,同时向友邻邦国展示我们的真实水平。用词以高雅淡泊为上,以振奋立志为高。茫茫九州,词如瀚海,可用之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有些作者却偏好小路,作品既无可观性亦无可读性。我一友人刻《眼中钉》,意爆冷门,结果可想而知;记得几年前一个刻字邀请展上,一日本友人寄来作品《狼子野心》参展,观者茫然不解其意,遂大哗(从布展到撤展我都在,期间一老年观众追问该作“何意”数次,因其作者未随作品来华,省去一干问话,亦留下诸多疑问)。用词不雅、不当由此可见一斑。

9.在文字的选用上要本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中国文字千古传承,不断演变。先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吾辈当怀谦慎的态度取之用之。有些作者的作品三四个主体字居然由甲骨、金文、小篆混杂而成,此即忽略了“识文断字”的必要性。如大篆中必须的“须”与胡须的“须”写法不同,一旦用错,将成憾事。如果一个人做事、做人诚实谦逊、扎扎实实,那他离成功就不远了,一个国家的真正昌盛同理可依。

3a 4a诸漏共存,实为不利,应尽弃,然后怀一颗平常心,潜心构思、耐心推敲、精心组织、专心雕凿、静心设色,宁少毋滥,精益求精,或可登大雅之堂,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