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隶书的影响

隶书是汉字书写从实用转变为艺术品的最为重要的书体。从战国金文中脱胎而生成,到西汉成熟至东汉极盛。隶书数千年来的存在是建立在实用和审美这两个基础上的,即便在实用价值越来越与现代社会远离的当代,却依然以其装饰美与丰富的技巧性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传统隶书的影响我认为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隶书的艺术结构

隶书由甲骨文、金文的纵长变为横扁,又夸张到极致,并不失和谐之美,不能不说是古人在汉字结构变化中的一种自觉尝试与新的创造。秦汉时期的建筑、器物、画像石等,无不体现了一些新的结构意识和沉着、稳定、厚重、雄强的风格倾向,这似乎对隶书的轮廓宽厚、结构紧密、重心平稳等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字势、字轴线与横轴线都与之有联系,有着共同的时代特色。隶书点画厚重,点画之间的交接深具凝重感,这正说明了时代审美观念与用笔技巧的发展有着重要关系。这一特色至今还在延续着。

2.隶书的用笔技巧

隶书的用笔技巧表现得极为丰富、复杂,如提按、顿挫、摆动、轻重、转折、顺逆、疾徐、涩润、方圆、藏露等,后来将书写用笔技巧称之为笔法,足见古人已从艺术审美的感性世界走向了理性世界。隶书用笔的丰富性还表现在对节奏韵律的强调中,隶书线条将篆书用笔的中锋平动转变为提按、铺毫、方折,使汉字书法在具备了形式美之外又有着生命跃动的鲜活风采。隶书线条的质感、量感、弹性、力度和态势以及合韵律的变化,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意识;而这深沉、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又使后来人更觉耐人寻味。

3.隶书的整体神采

隶书的特色大体是中宫收紧、竖画蓄势、横画夸张、撇捺舒放、蚕头雁尾、藏露结合、方圆兼备和一波三折等,形式的美感恰恰又体现了一种重气、尚质和举止合度的人格精神。隶书的装饰性与整体美感折射着汉代礼仪、秩序、纲纪、法度对文化艺术的重大影响。动静相参、庄谐互补、收放合度、疾徐中节等,又使隶书似乎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品格。历史上许多著名书法家都认为凡书法学习者皆无法舍弃对隶书的审美体验与技巧借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赋予自己的书法创作有一种高雅古朴的格调,否则便会徒成下品而堕入俗品。一方面无法漠视所谓的传统隶书对书家的积极影响,但另一方面某种程度上传统隶书也制约了我们。隶书在一千多年中没有长足的发展,这说明隶书法度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官定的“八分书”是东汉末年风行的正体,我们现在看到的汉碑大都是以“八分书”为主的。如《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史晨碑》《孔宙碑》《孔彪碑》等都是官定的,是官方确定的一种标准书体。这种“碑刻书法并不能真正代表当时的书体风貌,其原因有二,一是为示庄重,碑刻书法通常采用一些古雅庄重的字体;二是碑刻书法已经过人工雕刻,其中有再加工的成分,而简牍等墨迹书法才能真正代表时代的流行书体”(华人德《两汉卷》)。唐代的隶书是“八分书”,都是受了《礼器碑》《张迁碑》等这种书体的影响。从宋代、元代、明代包括王铎、傅山,他们的隶书都是取材于“八分书”。他们没有看到今天的出土资料,所以他们观念中的隶书就是东汉末年的“八分书”。这个“八分书”体一直影响到清代末年,就连邓石如、康有为他们所讲的隶书也是“八分书”。总之,直至清代前几乎没有汉代隶书的风采,多刻板乏味,规矩有余而神韵不足。因此,人们的观念还是局限在从唐代以来隶书的历史观念里。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隶书的创作,当代隶书的创作也受到这个传统隶书观念的影响。

二、隶书创作观念的变化

如果我们要探讨今天的隶书创作的话,必须理清书法史,才能使我们的观念得到改变。自从现代考古学产生,发掘了很多汉墓,出土了大量墨书,文字不只是刻在石头上,而是直接书写在竹、木或帛等材料上,才使我们看到隶书发展的历史。

这些简书的大量出现使我们的观念开始转变,由此才发现了四百年“隶变”的真实过程。汉简是隶书逐渐发展变化的前身,我们今天写隶书就不能仅仅写《礼器碑》《张迁碑》《史晨碑》了。如果按照那样的路子去理解隶书,当代隶书很难获得一种超越,必须从这四五百年“隶变”的历史中广泛吸取营养。

一旦艺术家的主体观念得以解放,其创作活力必然能冲破原来被视为不可逾越的束缚,其审美眼光、创作思维亦必然得以拓宽。清代隶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审美趋势的影响下,开始了向更广阔的无限空间探索。

郑簠是开清人隶书创新法门的先行代表。他以遒丽飘逸的《曹全碑》略参之以草意,开出活泼清新、绮丽婉美的隶书新境。他曾有心得之言:“学汉碑始知朴而自古,拙而自奇,沉醉其中者三十余年,溯流穷源,久而久之,自得真古拙,真奇怪妙。”这应该是他师古而能变通、入古而能出新的切身体会。

金农似乎胆子更大,他的隶书使持一般审美习惯的欣赏者极难接受。他将汉人的朴厚意蕴深储于胸臆,形式上却远远离开东汉成熟隶书,而从吴人的《禅国山碑》和《天发神谶碑》借鉴,并创出与其相辅的独特笔法“漆书”。金农的隶书面目新、形式奇,但又不乏内涵,有境界、有格调。

何绍基对汉隶进行了超越尝试,他的“回腕高悬法”铸就了自立门户的隶书风格。潘伯鹰说何氏人定胜天,以错误的执笔获得了神奇的效果,称何氏是“开辟书苑新天地的英雄”。

邓石如、伊秉绶等都打着“复古”的旗号使隶书获得到了新生并发扬光大。又有郑板桥、陈鸿寿等皆一时俊彦,均在隶书的变化和革新上有了新成就。清人隶书遥接汉隶又能开出新境,着实推动了隶书的又一次发展。他们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继承传统”的观念产生改变,都自觉地接受现代社会影响,并带着它去对艺术进行研究,寻找自己的出路。他们将审美目光从汉隶中拓展出来,并向隶书本体外的无限空间做大胆探索,以非凡的成就向我们展示了隶书艺术创作的又一新的境界。

三、新时期隶书创作的探索

隶书创作到当代似乎已是举步维艰,前人有“秦汉人把隶书都写绝了”的观点。的确,就隶书的艺术品位和水准看,汉人已达到后人难以攀登的高峰。秦汉时代“横绝四海”的雄风,今天似乎很难寻找到了。

但毕竟艺无止境。由于近代出土文物大量涌现,民间书法艺术被考古家破译,视野更加开阔,这些都是前人没有看到的古代传统。天赐良机,它给今天的书法创作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学习与借鉴资料。民间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质地,刻凿方法和自然风化状态,散发出一种浓厚的自然气息,令人神醉魂摇。民间书家更多地接近自然,而毫无矫饰造作之风,并具有强烈的个性美,给当代书家带来了艺术上的灵感。如甲骨、古陶、钟鼎、简牍、诏版、权量、砖文、瓦当、古钱、封泥、石阙、摩崖、墓志、造像记、抄经等,均成为当代书家涉猎的对象。可以预见,随着民间书法的价值被空前地认识和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书家涉足于此。可以这样认为,书法走向民间实质上就是走向浑融、多元的审美格局。当代邓散木、来楚生、钱君匋、孙其峰都是借鉴简牍写隶书的高手。

当代中青年写隶书,有以汉碑为基涉猎民间书法的,也有以民间书法为主要取法对象的,因人而异。如我比较喜欢的隶书名家,北京的王镛借鉴《大开通》《好大王》和砖文铭刻,写得饱满酣畅、奇崛霸悍;江苏的华人德借鉴简牍书,取其朴拙,近年又受弘一法师的书风影响,字势内敛,古趣盎然;浙江的王冬龄、鲍贤伦均习简牍,颇有纵横之气;上海的沃兴华因研究敦煌残经的缘故,放开手脚,把隶书写得非隶非楷,现代意识非常强烈;河南写隶书的极多,周俊杰师法《大开通》求其苍茫浑朴之气,表现了一种雄健、博大、跌宕的气象和憨直、质朴、敦厚、诚恳的性格。

综上所述,秦汉经典名作与民间书法的结合成为当代隶书创作的一个主流。从实践来看,隶与简的结合较易操作。那么,就新时期隶书创作与简书的结合,我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当代隶书与简书结合的第一个特征是笔法。今天参加展览,如果只写《曹全碑》拿出来的话,即使写得很精致,也难以入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仅仅受了“八分书”的影响还不够,而隶变中笔法是相当丰富的,当代隶书写得好的人都是吸收了隶变过程中多变的笔法。它打破了隶书中锋用笔的主要手法,采用中侧锋互用,缓急相间和轻重疾徐,以及新出现的大垂脚及枯、浓、淡、飞白等用笔效果。汉碑端庄,再吸收汉简的率意,如此写出的点的形态、线的质感和整体都与以往拉开了距离,形成古奥清奇、醇厚率逸的独家风貌,加强了隶书的灵动和抒情。事实上,人们已经厌倦了一千多年间那种传统写法。为什么何绍基的隶书大家觉得好呢?其实,我认为何绍基写的《石门颂》也非常粗糙,但他不同于唐代以来的隶书,有所变化。

隶与简结合的第二个特征是结构。八分隶书是扁平的,而当代隶书受到汉简的影响,不约束在这个扁平的范围之内。线条粗细相间,转角方折,长短不一,点画飞动、跳跃,变化无端。沃兴华先生曾说,古人写字以平正来抒发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审美理想,今人写字则造险来表示这个时代自由传奇的精神,平正与造险殊途同归。如果说继承传统的话,造险才是抓住了平正的本质。

隶与简结合的第三个特征是章法。当代人写隶书打破了汉隶多方正平整、用笔单调和章法的状如算子与平均分布,随即主要采用活泼多样的不受束缚的章法形式,有的纵有行、横有列,有的纵有行、横无列,有的纵横不刻意去安排,有的字间距很大而行间距紧凑,采用大小错落、上下错落,已不仅仅是方整了。

隶与简结合的第四个特征是杂糅诸体。《四山摩崖》中的《铁山摩崖》隶楷互融;《公羊传砖》是东汉民间流传的草隶书体,行笔驰骤与舒婉结合紧密,风格朴素;《夏承碑》高古,有篆意,虽然篆书的糅合不太成熟,但这种追求在东汉时代就已经存在了。我们今天的杂糅诸体可以更自由,可以吸收周秦钟鼎文、石刻文字,也可以吸收汉简,还可以非常自由地在各种体中间寻求新的思路。这是当代隶书创作的一个新变化。

1胡斯东书《持山与鹤》联

研究古人隶书丰富的遗迹,当代书家完全可以古人的优点和长处为榜样,通过对传统的独特理解,获得新的契机与活力,或以现代观念和技巧重新熔铸传统,以多元、多极的可能性探索当代隶书的出路。在这期间,谁能真正摸准时代的脉搏,走出一条通向真正“敞开”的路子,谁就能在书法史上占据一席地位。

任何一部艺术史都是发展与革新的历史。在当代,求新求变、张扬个性与表现情感甚至已成为一种时尚。未来的隶书到底向哪个方向发展,当代书家正在进行奋力探索和实践。我们期待着隶书发展史上第三次浪潮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