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翚的画在清代极负盛名,他被视为画坛之正宗,追随者甚众。因他为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后人将他这一门派称为虞山派。康熙三十年(1691),他奉诏绘制《康熙南巡图》,历时三年完成,康熙皇帝赐书“山水清晖”四字。他的好友恽寿平对他非常尊崇,曾写下“高云都入王郎卷,乱覆清溪八九峰”“看君画石如云手,落纸精华已百年”等诗句。

关于王翚的学画过程,他在《清晖画跋》中说:“翚自龆时搦管,矻矻穷年,为世俗流派拘牵,无繇自拔……临颖茫然,识微难洞,已从师得指法,复于东南收藏好事家纵览右丞、思训、荆、董,胜国诸贤,上下千余年,名迹数二百种,然后知事理之精微,画学之博大如此,而非区区一家一派之所能尽也。由是潜神苦志,静心求之。每下笔落墨,辄思古人用心处……于是涵泳于心,练之于手,自喜不复为流派所惑,而稍稍可以自信矣。”王翚最终从世俗流派的不同门户偏见的羁绊中解脱了出来,不再受限于山水画的“南北宗”之分。他将黄公望、王蒙的山水用笔与巨然、范宽的构图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华滋浑厚、气势勃发的山水画风格。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评价道:“画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焉。”

1纸本墨笔,纵64.6厘米,横39.4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幅《万壑松风图》,款识“仿黄鹤山人,剑门樵者王翚”,无纪年。全图气格沉雄,眉目疏朗,可谓得王蒙用笔用墨之精髓。王翚“仿黄鹤山樵”之作较多,此幅为其中水准较高者,应其绘画生涯后期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