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十五、《奉橘.四、释“三百”》

三百这个词,印象最深的是“诗(诗经)三百”、“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苏东坡似乎也受了《奉橘》影响,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另外,古人诗词中很多诗句用“三百”,如:我有阴符三百字,胡取禾三百廛兮,美酒三百杯,自公斗三百,悬弓三百斤,翠岩三百尺,玉白花红三百首,兄弟四人三百口,三百礼仪成,金镜相传三百年,四十馀帝三百秋,兰若去天三百尺——连同日啖荔枝三百颗,多是虚指,这和三字平仄入诗有关。一到十中,惟有三字可平可仄,其余全是仄,不用也得用啊。《奉橘》的三百,不大可能是虚指,不然明明只有200个,你说送了300个,不妥嘛。当然,实际也许是300多个,统称300个,蛮好,实打实说送了302个,那才笑人。

今天我们送水果之类的,一般说的是“给你带了一箱水果”、“给你寄来一篮水果”、“给你拿了几袋水果”,没有说送多少个的习惯,你说“我给你带了20个橘子”,对方会想“不就是个橘子么,你点明送20个,这里边有什么意思?(20,爱你)?”

所以,这个三百,我觉得还是要结合上下文看:

“奉橘三百—–未可多得。”

“奉黄柑二百—-不能佳。”

“送梨三百——不能佳。”

都在表明因某个原因,现在这个时节这些水果不好弄到,言下之意,这上百枚的水果算是现在的稀罕物了,既然是稀罕物,那就要珍惜,给你报个数量,一是接收时好清点,免得丢失,二是接收时如果没时间或没必要细细清点,脑中也有个概念,好把这些上百的水果做好分配,一大家子人,分不好也可能要闹矛盾的。

前面有说到王羲之种果树,“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割,有点割据、划分地盘的意思。这划分一家就送300个橘子,还未可多得。一棵橘树一般结果也就几百枚,所以我推想他是按一棵或二棵树分一家来规划的。东晋四大执政王谢桓庾,每家都送的话,我估计王羲之的橘树在4到10棵范围。因为他种树的目的不在买卖,是为了“以娱目前”、“教子孙以敦厚退让”,且还有别的果树,种多了他也忙不过来。呵呵,当然,这些都是臆想了。

十六、《奉橘.五、释“枚”》

说桃子、橘子之类的水果,一般都用颗,如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枚,相当于“个”,“支”,“件”等 ,如《西游记》“六枚都使升空法,云端里面各翻腾。”又如:一枚铜钱,一枚棋子。一般用在比较小的物件上。米芾书史谓“又有唐右军帖,双钩蜡摹,末后一帖,是奉橘三百颗,霜未降,未可多得。”这里他发生了记忆错误,直接把枚记成了颗,也说明这个枚字作橘子的量词并不是最常见的。

那王羲之为什么要用枚而不用颗、个呢?

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中,他又一路写信给妻子讲了许多所见所闻。一日信中说“在路上我看到个帖子很有趣”:

“立招字人钟汉福,家住白洋河文昌阁大松树下右边,今因走失贤媳一枚,年十三岁,名曰金翠,短脸大口,一齿凸出,去向不明。若有人寻找弄回者,赏光洋二元,大树为证,决不吃言。谨白。”

的确有趣,你看他这个“走失贤媳一枚”,量词用得何等鬼斧神工。把“小”媳妇的特征活脱脱的亮出了。

所以,我以为王羲之用枚字,有两个意思:

一、显得更文雅;二、因为橘子“霜未降,未可多得”,个头可能不太大,用个枚字,更加贴切。

你说我这个推想有道理么?说我乱讲,无妨,反正俺是屌丝一枚。

十七、《奉橘.六、释“霜未降”》

“霜未降”,不是“未霜降”。我认为信上的意思应该是还没有下霜,而不是说还没到霜降时节。“霜未降”,表明初霜都还没来过。每年的10月23日是我国传统节气“霜降”,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而各地初霜的时间不一样。橘子的成熟时间根据地区不同时间也不同,大概在9月份到11月份。如今浙江的初霜日一般出现在11月中旬,南京的橘子要到11月中旬才成熟。也就是说,这个帖子可能写于10月23日到11月20日之间。

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副研究员石学根介绍:“按照节气,柑橘采摘期大多在霜降之后。霜降过后,天气变冷,橘子的酸度降低,糖度提高,橘皮变黄。”南宋韩彦直《橘录》云:“早黄橘,著花,结子,比其类独早。秋始半,其心已丹,千头方酸,而早黄桔之微甘已回齿颊矣!王右军帖有曰:‘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岂是类邪?”韩彦直估计王羲之种的橘子,也和这种黄橘差不多。

这里有必要对“洞庭”再说几句。《水浒全传》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王婆献捱光计,西门庆连连称妙。而王婆想的却是西门庆许他的十两银子。西门庆道:“但得一片橘皮吃,莫便忘了洞庭湖”!

关于这个“洞庭湖”,清代程穆衡在他的《水浒传注略》注过:

洞庭湖:桔一名洞庭红。《苏舜钦集》:震泽有峰七十二,唯洞庭称雄。其间民俗淳朴,以桔柚为常产。每秋高霜解,丹苞朱实,与长松茂竹,相映岩壑,望之若图画。此非谓长沙之洞庭湖也。

洞庭湖与橘子“无缘”,不会因“得一片橘皮吃”而不忘的。所以,这里的“洞庭湖”为“洞庭红”之误无疑。

“洞庭红”一辞源于收入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的明代白话短篇小说《转运汉巧遇洞庭红》,说的是主人公文若虚因洞庭红橘发迹的故事。其实,“洞庭红”中的“洞庭”指的是洞庭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境内,位于太湖东南部,由洞庭东山与洞庭西山组成,东山是伸入太湖之中的一座半岛,上面有洞山与庭山,故称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最大的岛屿,因位于东山的西面,故称洞庭西山。东山与西山隔水相望,相距咫尺,而且有桥相连,地理学上统称为洞庭山。前面说无锡太湖水域产橘子,正好和此对应。

“洞庭红”橘是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东西洞庭山的特产。洞庭红橘皮红瓤黄、汁多味美、酸甜适宜,老幼喜爱。《本草》记载:“橘非洞庭不香。”洞庭的橘子品种很多,有早红、料红、米橘、黄皮橘、福桔等等。以早红、料红产量最多。“早红”皮簿早熟,中秋后开始转红,上市较其他品种早,颇受人青睐。所以,我估计王羲之的橘子是早红、早黄之类。不然,霜未降,没成熟的橘子,岂敢就这样采来送人呢?

十八、《奉橘.七、释“未可多得”》

未可多得,直译就是不可多得,这里面有请珍惜的成分,送你尝尝鲜,这个橘子不是产量稀少的话,也许会送别的。

王羲之一次送橘300多枚,还略遗憾地说:“未可多得。”尼玛,要是可多得,那要送多少呢?如今橘树经过嫁接,一棵的世界纪录是3000多个橘子,一般也就几百个,前面臆想王羲之一家一二颗果树来规划,怕得再补充一句:对于这种橘树而言。

各位,不知道你喜不喜欢吃橘子呢,如果喜欢,一天能吃多少个呢?10个,差不多了吧。300多个,可以供至少30个人吃一天了。橘子的保鲜期一般就几天,采摘和运输时间按一共2天算,吃橘子时间大约在3天左右,也就是说,这300个橘子,大约供10至20个人享用。而且,这些人是家中的主人,而非仆人。所以,接受信的一方,肯定也是个大家族。王羲之晚年《儿女帖》云:“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这个十六人,数目与推测恰好一致。前面说王羲之送橘子,估计是送其他三大家族,此为一证。

一句未可多得,隐隐照见书信背后王谢豪门的庞大身影。

再看“多”字,《奉橘》12字,唯此字是草体,再比较前面提到的《来禽帖》中的那个“多”字,哈,居然上下也唯此多字是草体,且2个多字形状如此相近。练字有年的人,应该有这个体验,一个字,尤其是草书的写法,在一个时期,他的用笔习惯应该是相对固定的,这说明什么?说明此帖也可能和《来禽帖》一样,是右军晚年书迹。给前面的推测也添一证。

十九、《奉橘.八、小结》

不敢用总结,就是在这个小文结束时多说几句。以上的胡思海想,推测出以下几点速朽结论:

一、何如、奉橘二帖可能是一个帖(帖+便条);

二、奉橘帖可能是王羲之晚年书迹,书写时间在退隐后某年的公历11月初左右,写信时他可能感冒了;

三、橘子是王羲之送给收信人的惯例,有可能当时他因感冒耽搁了收信人委托的事,橘子可能是他自己种植的早熟品种;

四、收信人也是一个等同王家的大家族人士;

其余推测的小结论甚至臆想,在各节中,这里不再一一列出了。

魏晋人尚清谈,多隽语,除了《世说新语》,在他们的手札中也时时流露,比如王羲之: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结力不次。

丹阳旦送,吾体气极佳,其在卿故处,增思咏。

知须米,告求常如云,此便大乏,敕以米五十斛与卿,有无当共,何以论借?

雨寒,卿各佳不?诸患无赖,力书不一一。羲之问

明或就卿围棋邑散,今雨寒,未可以治谢。

——

这些便条相当于古人的短信微信,嘘寒问暖、相思无聊间,差不多就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520,5301314”、“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之类的意思。当开动小脑袋,稍微想想一个法帖后面,不止是技法、材质,更重要的是字后面的那个人,那个曾经活生生的人。读帖的涵义,将从识帖认字,到读帖中书法,再回到读帖的内容,最后感叹于古人法帖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结合。这样临帖,是不是会更加有意思呢?

最后,以我拙劣的手临写的这三个帖作为向伟大的王羲之致敬吧。谢谢大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