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危言:时下中国书法表面繁荣,实际上却像沙滩上的高楼,潜伏着崩盘的危险,前文《书而无礼》《书而无文》已有详尽论述。中国书法从精神到组织和制度,应该推倒重建,才能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精神的崩塌

《论语·述而》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是经世致用的余事。但事实上,艺术在中国古代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曹丕的时代以来,艺术开始逐步自觉并独立,《典论·论文》指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道、德、仁、艺”,就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价值观,这个主次顺序,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立身、修艺、处世、行道的圭臬。当今中国,“道、德、仁、艺”四者中,前三者事实上被很多艺术家忽视甚至抛弃,他们只讲“艺”,以“文人”自居为豪。现在如果有人强调这种传统观点,恐怕会被人讥笑为迂腐和不合时宜。《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顾炎武《日知录》引用宋刘挚语:“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士人首重风骨气节,以志道弘毅为己任;文人只有才华技艺,以名位利禄为目的。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家不要做权贵的奴隶。”这是很有针对性的,当今士风孱弱、文人无行的现象蔓延,中国很多艺术家缺乏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其人格和作品在精神上是孱弱的。随着反腐败的深入,文艺界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书法圈的盖子也慢慢被揭开,种种怪相逐渐地显露在大家面前。不可讳言,一方面,权势和金钱在侵蚀着书法圈,另一方面,部分书法家在权势和金钱面前折腰。众所周知的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有60多个副主席。2014年12月7日,风起于青萍之末,周一波宣布辞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职务。另有某省煤老板争当书协要职,据说大把撒钱。官员富商等权贵纷纷钻入书协,这些人都是通过协会的程序正式当选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书家们首先应当反省自身,相当部分的书法家们在利诱面前,出卖了自己手中的选票,大节已亏。2015年2月9日,中央巡视组向文化部反馈了专项巡视情况,指出文艺评奖过多过滥,评奖中存在暗箱操作、利益交换。书法圈类似情况恐怕不是少数,近来网络和微信中漫天飞舞的帖子,真假混杂,似乎都在披露着一些内幕。

书法家精神脊梁的扭曲孱弱,淋豆芽式培养出来的大批低能书法家,缺乏书法鉴赏能力的国民,终于导致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书法圈乱象丛生,这是人的方面的根本原因之一。

书法圈的净化和书法家的精神重塑势在必行,一定会大快人心。

书法家的三大理想要素

一个国家的发展,往往首先体现在经济上,最终一定会落实在文化上。一种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背后的终极支撑力则是经济;经济发展的终极支撑力,又是文化。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大时代中,文化正在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正在复兴,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共识。从文化大国的未来发展战略高度来审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必须要有具体的载体,保持纯正的中国品格很重要。

书法家绝不仅仅是只会写字抄书的人,应该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中,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之一。书法家的理想要素,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圣贤气象、魏晋风度、传世翰墨。

一是要有“圣贤气象”。

以天下为己任,经世济民,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在当今中国,知识分子要提倡“圣贤气象”,弘扬传统士人风骨和志道弘毅器识,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以天下是非风范为己任”(汉李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等圣贤教诲,作为自己的精神脊梁骨。

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复兴时代,正在共同参与着中华民族从衰弱到复兴,参与着传统文化从衰微到复兴的历史过程。在新的时代,发挥自身专长积极投身文化建设,是书法家的社会责任;振兴中国书法,为恢复传统文化的体系多做有意义的事情,是书法家的历史责任。书法家要修身行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与历史责任,不要满足于做一个只会玩弄笔墨技巧的书匠。

二是要有“魏晋风度”。

书法家,乃至文艺家应该具超越普通人的风度和情怀,适志通脱,不滞于物。我们不能被世俗的物质衡量等标准所束缚,要把自己放在更加广阔的时空坐标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努力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时间上要把历代大师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在空间上把天下的英才作为自己的追赶目标,不要与眼前的人争一日之短长,追逐蝇头小利和蜗角虚名。我们不一定都能成为圣贤和大师,但是我们要努力使自己的心宇更大气一点,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三是要有“传世翰墨”。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推崇的三不朽盛事。能有翰墨传世,是每个书法家内心的渴望和梦想,只是有些人羞于或不敢承认罢了。争取以高品味的书法作品传世,以立言来立功,就是书家们的用武之地。

书协和高校等组织和部门,要以士人的标准和要求,来培养书法家。《庄子•逍遥游》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工夫在字外,修养和学问是土壤,书法是树苗,只有深厚的土壤才能培植出参天大树。

一个书法家,想要追求五年的热闹,可以去追逐时风、追逐评委,应该可以名利双收;想要五十年的热闹,可以去追逐当代名流,挤进圈子分一杯羹,或许可有名位利禄;想要在身后五百年还被人怀念临摹,那就得坐得住冷板凳,向历代先贤看齐。

书协系统的综合改革

中国有各级书协,还有各级书画院、书法院、印社等组织,这些组织章程制度中都规定有为书法家服务的职责。但是,时下很多人要求撤销各级书法组织,这些组织被自己服务的对象呼吁废除,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讽刺。废除这些组织并非根本之策,因为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秩序。没有了书协、书画院、书法院、印社,一定会涌现别的组织,情况不会比现在好多少。

从精神和制度上改造各级书法组织,才是当务之急。从书协的角度看,总体改造方法可以从顶层设计入手:“考试选拔,管办分离,主抓基础。”

一、“考试选拔”。具体细化为“考试入会,选拔授号,综合评奖。”

中国书法家协会现在有一万多个人会员,不必讳言,这其中很多人名不副实。中国需要大量具备一定书写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国民,但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所谓书法家,书法家应该是一个精英群体,宁缺毋滥。必须立即废止现有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入会制度,废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称号,另行通过选拔授予“书法家”荣誉称号。

“考试入会”,是指实行中国书法家预 备 资 格考 试 制 度,和“书法家”称号考试授予制度。

考试内容分为文化基础和书写技艺两大类,达到一定水平和分数,方可具备中国书法家预备资格。

考试组织权要适当分离。文化考试应该委托教育部自学考试机构组织,书写技艺考试可由中国书协组织,甚至也可以委托其他独立机构进行。

文化基础中,必考科目为中国通史、古代汉语、文字学概要、中国书法史、说文解字、历代书论释读等等。书写技艺中,篆隶真行楷等诸种书体中,必须选试任何三种字体,进行糊名评审。

严格执行考试入会,马上可以将一批钻入书协的官员、富商和低能抄书家打回原形,这是清理重建书法队伍的最急迫、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中国书协适时组织大展,具备书法家预备资格的人员,方可报名参加。依然按照文化考试和书写技艺测试的综合考评方法,从中择优若干名,授予“书法家”荣誉称号。从授予名号的“书法家”中,再选拔获奖人员。

二、“管办分离”。具体细化为“展评分离”、“产业分离”。

各级书协系统应当成立相对独立的评审机构。评审委员资格也应当通过考试授予,不局限于书法圈,而是应该吸收中国历史、文学、哲学、文字学等领域专家参加,对于参评书家和作品进行最严格的考核。书协担任相关领导职务的人士,只是书协行政事务的组织执行者,不一定非得担任评审委员,只有取得相应资格才可以担任评审委员。

协会举办展览的职能,必须予以剥离。书法有市场和经济价值,近年进而形成所谓的“书法产业”,涵盖与书法有关的行业,据说包括作品的创作制作、文房四宝产销、书法作品策展、书法作品拍卖、收藏、投资、文交所、教育培训交流、创作基地、文宣广告、新闻出版印刷、保管运输保险、报纸刊物电视等等。书法产业形成了利益链条,操作过程中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中国书协不应该卷入具体的产业活动,应该只负责评审,鼓励社会力量成立独立于书协的书法产业发展公司,来负责承办展览等事项。负责展览的社会组织不应该有评审权。

三、“主抓基础”。具体细化为改进深化各级书法教育,推动书法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体系、全过程。

当前书法界当务之急的基础工作,是提高全民的书写能力和对书法的鉴赏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推动书法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体系、全过程,这些工作牵涉到教育、文化、文联、高校等部门和社会组织。应该做好三大重要基础工作:

一是推动落实中小学校的书法教育。

经过有识之士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教育部2013年终于印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国书协应该统合各级书协、高校、中小学校等社会资源和力量,为这项工作提供师资、教材、教育、培训等方面支持,并协助落实。

二是着手推动书法进高考。

二十世纪初,科举制度被连根拔起,被严重妖魔化。抨击科举的人是否想过,靠这种烂透了的人才选拔制度,中国文明千百年来能领先于世界吗?科举制度在其他不少国家成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是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渊薮。科举功过,本文不评论。但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在书法和诗词方面有着特殊要求,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普遍具有艺术素养。古代书法的繁荣,科举是最大推动力之一。

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人区别于其他国民,中国独特的艺术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质。书法,就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现行高考制度中,中国传统艺术不是必考科目。高考制度培养的人才,大多缺乏中国传统艺术修养,这是不争的事实。没有传统艺术修养的国民,想要弘扬传统文化,这是不现实的。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重要形式,是国民语文能力的重要基本素质之一,应该被列为中国教育的重要项目,在当今要像体育一样,在中考、高考中作为一个必考项目,占据适当分数。有这项制度的保证,中国书法才有可能在根本上得以复兴。

三是改进高校书法教育。

高校书法专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知识结构健全、艺术修养出众的书家,而不是流水线成批复制抄书匠,这是教育部和高校书法专业的职责。要提高而不是降低书法专业招生文化考试门槛,达不到文化要求的人,不必进入高校、授予国民教育文凭,可以通过参加社会艺术培训的形式提高水品。应该调整高校书法专业教育教学大纲,健全知识结构,改变唯技巧论的教学导向。高校书法专业毕业生,应该在中国历史、古代汉语、文字学概要、中国书法史、说文解字、历代书论释读等方面具有较高修养,具备诗词对联等初步的古典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要分批分步推动高校学生必修书法,和中国文化有关的高校专业学生,比如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包括美术、音乐、舞蹈等),应该首先开始必修中国书法,然后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努力,逐步扩大到全体高校学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尺冰化,也不是一日之功。向阳的枝头,积雪和坚冰会先慢慢融化。逐步消除中国书法的积弊,让中国书法随着中国文化在新时代振兴,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三五十年,这个大业一定会完成,这个步伐应该开始了。

三阳开泰,这个春天已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