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纪泰山铭》、亦称《东岳封禅碑》、《泰山唐摩崖》

【类别】中国书法、碑刻

【简介】 位于大观峰。大观峰削崖为碑,布满了历代题刻。刻

于唐开元十四年(726)九月,为唐玄宗 李隆基封禅 泰山后撰书的铭文。摩崖高1320厘米,宽530厘米。铭文隶书24行,满行51字,现存1008字,字大16×25厘米。额题“纪泰山铭”竖列2行4字,字大45×56厘米,隶书。

紀泰山銘唐玄宗李隆基撰并書

177 x 480cm

1a 2a 3a 4a《纪泰山铭》以及唐代隶书在书法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意义在于承前启后,将 秦汉隶书这一特殊的书体继承下来。隶书由无波挑到有波挑,以至鼎盛,是在桓灵时代(汉桓帝建和元年,即147年至汉灵帝中平六年,即189年)。其间,产生了一大批风格迥异的不朽作品。到东汉末年,隶书则过分讲究点画的规:矩严谨和八分舒展的装饰特点,结字亦板滞森严,缺少变化,这表明隶书发展已经走到了末路。这种现象在《熹平石经》、《白石神君碑》等碑刻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到此为止,隶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一种更为简便的新兴书体——楷书的冲击,并逐渐被楷书所替代。魏晋时期,以新兴的楷、行、草书为主要代表,而隶书只不过是汉末的流风余绪而已。从南北朝至隋,已是楷书、行书、草书发展的鼎盛时期,隶书有时作为统治阶级的庙堂文字而存在,有时为复古、尊占者所崇尚,但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在隶书发展史上,从东汉末年到清代初年,相比较而言,真正把隶书发扬光大,既继承汉隶古风,又具有时代风貌的当是唐代隶书。唐隶虽难与汉隶同日而语,也没有像楷书、行书、草书那样成为唐代书法的最强音,但却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