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衡方碑 整拓欣赏

全称《汉卫尉卿衡府君碑》。东汉建宁元年(168年)九月立,隶书。20行,行36字。藏山东泰安岱庙。碑阴存题名二列,字甚漫漶。碑额阳文隶书“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二行十字,二行之间有竖格线。碑原在山东汉上县西南十五里郭家楼前,清雍正八年汶水泛滥,碑陷卧,后重立。

碑主人衡方,字兴祖。官至京兆尹、兵步校尉,有政绩。门生故吏朱登等乃镌石以颂其功德。碑文末行有两行小字:“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希书。”翁方纲氏以为朱登是书碑人。此碑自宋欧阳修以来,迭经著录,为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体宽博,笔画肥厚古拙,方圆兼备,风致高雅,体势雄伟。在章法布白上,行密格满,与《史晨》、《曹全》相异趣。碑额阳文隶书,尤有气魄,结体严整,笔画圆劲,看似平正而神采飞动。清翁方纲称:“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盖其书势在《景君》、《郑固》二碑间也。”(《两汉金石记》)清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云:“《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何绍基称其“方古中有倔强气”。此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杨守敬说《衡方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从唐代颜真卿的书法亦可窥见其流风所及。清代中后期,提倡汉隶和北碑,书风大变,著名书法家伊秉綬学《衡方》,深得其神髓。

2a衡方碑释文:

府君諱方,字興祖,肇先蓋堯之苗,本姓□□,則有伊尹,在殷之世,號稱阿衡,因而氏焉。□□□土,家于平陸。君之烈祖,少以濡術,安貧樂道。履該顏原,兼修季由“聞斯行諸”,砥仁癘□,□□□土,階夷愍之貢,經常伯之寮,位左馮翊,先帝所尊,垂名竹帛。考廬江太守。兄鴈門太守。□□□孝。長發其祥,誕降于君,天資純懿,昭前之美,少以文塞,敦德允元,長以欽明,耽詩悅書。□□□秋,仕郡辟州,舉孝廉,除郎中,即丘侯相,膠東令。遵尹鐸之,保鄣二城,參國起按,斑□□,□本肇末,化速郵置。州舉尤異,遷會稽東部都尉,將繼南仲、邵虎之軌,飛翼軫之旌,操參□□□,綏來王之蠻。會喪太夫人,感背人之《凱風》,悼《蓼儀》之劬勞,寢闇苫,〔仍留〕上言,倍榮向哀,禮服祥除,徵拜議郎,右北平大守,尋李廣之在邊,恢魏絳之和戎,戎戢土佚,費省巨億,懷□□□,□靜有績。遷穎川大守。修清滌俗,招拔隱逸,光大茅茹,國外浮訞,淡界繆動,氣泄狂□,□□□□,歸來洙泗,用行舍藏。徵拜議郎,遷太醫令,京兆尹,舊都餘化,《詩》人所 ,并有亡新,君□□□,□隆寬慄,鶉火光物,隕霜剿奸,振滯起舊。存亡繼絕,恩降《乾》,《太》,威肅《剝》《坤》,本朝錄功,入登衛□,□翼紫宮。夙夜惟寅,禕隋在公,有單襄穆典謨之風。詔選賢良,招先逸民,君務在寬,失順其文,舉已從政者,退就□巾。永康之末。君衛孝桓。建寧初政,朝用舊臣,留拜步兵校尉。處六師之師,維時假階,將授緄職。受任浹旬,庵離寢疾,年六十有三,建寧元年二月五日癸丑卒。詔遣使□,□弔賻禮,百寮臨會,莫不失聲。其年九月十七日辛酉葬。蓋《雅》《頌》興而宗廟肅,《中庸》起而祖宗□。故仲尼既歿, 諸子綴《論》,《斯干》作歌,用昭于宣。謚以旌德,銘以勒勛。於是海內門生故吏,□□□,采嘉石,樹靈碑。鐫茂伐,祕將來。其辭曰:

峨峨我君,懿烈孔純。高朗神武,歷世忠孝,馮隆鴻軌,不忝前人。寬猛不主,德義是經。韜綜頤□,溫故前呈。 英接秀,踵晏平。初據百里,顯顯令聞,濟康下民。曜武南會,邊民是鎮。惟□□□,憂及退身。參議帝室,刻符守藩。北靖□ 有□有聲。旋守中岳,幽滯以榮。邁種舊京, □□□。含澤戴仁,□□休寧。剋長剋君,不虞不陽。維明維允,耀此聲香。能哲能惠,克亮天功。入統□□, 光光。法言稽古,道而後行。兢兢業業,素絲羔羊。誾誾侃侃,顒顒昂昂。蹈規履矩,金玉其相。謇謇王臣,群公憲章。樂旨君子,□□疆。銘勒金石,□□□□。□問□□,萬世是傳。碑,門生平原樂陵朱登字仲希書。3a

一、概说

《衡方碑》笔健骨壮,朴茂雄强,意态高古,自宋欧阳修以来,迭经著录,为著名汉碑之一,深受众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青睐。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称:“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盖其书势在《景君铭》、《郑固》二碑间也。”何绍基评此碑“方古中有倔强气。”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称其“字体方正深朴,与《张迁碑》可以伯仲。”刘熙载《书概》则云:“汉碑萧散如《韩敕》、《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书之盛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凝整则有《衡方》。”杨守敬《平碑记》认为:“此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云:“《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现代杨震方《碑帖叙录》谓“此碑是北魏洛阳书风之源” 。古今书坛取法《衡方碑》者不乏其人,其中清代伊秉绶即从此碑脱化而出,终成一代书法大师。

4a二、艺术特征

用笔古健,意态浑厚

《衡方碑》用笔以中锋为主,行笔迟涩,提按不甚明显。其横画几乎没有粗细变化,写来粗壮厚实,力透纸背,”燕尾”在整个线条中显得隐约含蓄。《衡方碑》的线条基本上继承了篆书中锋圆融的特征,但与篆书行笔匀称的运动特色截然不同:它饱满粗重,丰腴朴实,运笔的受力点和速度在线条内多有变化;它的线条或粗或细,或直或曲,起笔或方或圆、或轻或重,转折或方折、或圆融,呈现了无穷的变化和不尽的意趣。如附图中“兴”字的长横,“君”字上部的第二、三横。

5a  结构“笨拙”,平中寓险

《衡方碑》的艺术性格是结构笨拙,其形式特征是在严整中出险峻。但“笨拙”并不呆板。如“君”字,第一横画方起上扬,另外两横画向左延伸外张,而其势则在下部“口”字右偏中得以调和。像“声”字,上部上开下合;“碑”字,左右错落。它们都在相互错位中寻求统一对比之势。《衡方碑》体态多取纵势,字形以长为主,以扁方为辅,风貌古朴。“肇”字第一横画破格加长且平稳扎实,使得上半部端正、宽大且厚实,但“聿”部紧缩倾斜,却完全起到了变化的作用。三部分对比强烈又不显突兀,倒有一股郁勃之气充溢字间。

6a  布白严谨,格满行密

《衡方碑》字形多呈长方形,周边充实,笔画布局排列停匀,外围留地很少,有刻板排列的感觉;但细加推审,则觉其体、其势齐而不呆、整而不板、寒而不闷、厚而不满,无一不苦心经营,极尽变化之能事,并且于方正中求灵动,茂密处求空灵,似欹返正,宛若天成。如附图中“寮”字的宝盖儿取篆意,呈合抱势延伸,中部之“目”略呈正体形布置,其脚点对称放置,整体端庄稳定。而“道”字,将末笔捺平摆,“谥”字右上部用一横代替,使整个字左长右扁,且“道”字、“谥”字波画均取收势,更给人以庄严肃穆、稳如磐石之感。这些字,字字显得雍容阔绰,威武雄壮,仪态上,确有颜真卿楷书堂堂正正、气宇轩昂之气象,无怪乎清翁方纲观此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的慨叹。另外,此碑在字与字、行与行的排列上都很少留白,格满行密。这是《衡方碑》的显著特点之一。

7a  笔意灵动,格调高古

表面看去,《衡方碑》笨拙古老,体态不合常情,缺乏“柔情”,但这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衡方碑》的审美特色。这种效果的产生来源于《衡方碑》的用笔。细加推究,其用笔扎实沉着,粗壮劲挺,多用直笔,少用曲笔,以直笔为主,曲笔辅之,偶有率意,达到了既古朴又灵动的效果。并且线条平实无华,给人以凝重沉稳的感觉,看似平淡,实为奇崛。如附图中“界”字的捺笔,一反《衡方碑》捺笔收缩的常规,而是极尽放势且底置,与左下撇形成了对称关系;“亮”字的最后一笔,一反平波不钩的常规,极尽上挑,草意毕现。这类钩的写法,成为《衡方碑》用笔的一大特点。

8a  《衡方碑》的审美特质不仅强烈地表现了汉代浑然朴实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构成了汉代碑刻艺术重气势、讲古拙的基本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