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吃饭吃到七分饱”,这是人类养生的一种形象说法,也是医学专家经过大量研究证实的科学结论。意为我们每餐吃七分饱就完全可以保证营养成分的摄入,不仅能保持头脑清醒,还能起到控制体重和减肥的效果。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大脑与我们的胃口并不同步,往往慢半拍,待到大脑反应出吃饱的信号时,其实已经过头了。也就是提醒大家吃饭不要吃得太饱,只要觉得不会饿着就可以。否则,多吃一口,就物极必反,成负担了。

适时的能够停下画笔,也是画家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郑板桥有语云,“画到熟时,是生时”,绘画的技术越熟练,越要谨慎,才能实现由熟而后生的艺术境界。只有当我们在一个阶段以后感觉到了“生”,才能进入另一个更“熟”的天地。生,其实是对当前自我的否定,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不断否定自己,不断上升,以臻完美。因此,绘画艺术的“完整性”在于画家个性的强调,在于构思的巧妙把握,在于构图的新颖布局,在于形象的深刻感人等各种形式因素协调的结果。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讲到,画虚比画实更难,犹如中国画中的空白,要做到笔不到而意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虚,不是无,不是空,不是简单,虚要虚出内容,虚出味道,虚出内涵。这样的虚,要反复斟酌,要比实难画多了。这大概也是“七分饱”的意思吧。
比较讽刺的是,本来,“吃饭吃到七分饱”是一个科学的结论,我们这样私底下的议论完全可以开诚布公,但却碍于情面,只有在私底下悄悄交流。的确,现在画展开幕式后一般会开一个关于该画展的学术研讨会,尤其要请一些权威的美术评论家发言。事实上,所谓的“学术研讨”,并不是大家敞开心扉地诚恳提意见,就画展艺术成就的正反两方面做认真研讨,而是讲上一大堆“好话”。但是不是作品真的到达了那个高度了呢?真的就是那样完美无瑕了呢?我看未必,而私底下看展时随意的“悄悄话”,却显得非常真切,是观者的肺腑之言。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讲的“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一个疤”,往往看他人的毛病会变得异常敏锐,看自己的作品却熟视无睹。所以画家自己久远没有“觉悟”,不断在重复自我,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画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要有一种做学生的虔诚心态,不断叩问,不断反思,才有不断前进的可能。但是,画家要听到真话并不容易,如果研讨会上讲真话,尖锐的批评意见与会场的气氛格格不入,十分背时,办展者也未必愿意听。事实上,听奉承话一点好处都没有,我的研究生要来看我的画,我对他们有一个要求,每人都必须指出我画面上的一个缺点。的确,喜欢听奉承话,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金玉良言、苦口良药”只有明白自己的“症结”所在,我们才有可能找到治疗毛病的方法,才有可能保持肌体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