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画家把意境分为三个层次:一为表现身边的景色,二为表现目光所能及的景色,三为表现目力达不到而意念所到之景色。汪港清的创作历经“人体写生”“民族风情”“城市舞蹈”“灵性少年”的演进,呈现出“神以物游”的生命本质。

王国维语人生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汪港清将绘画艺术作为人生的追求,此三境也可谓是其绘画艺术的“三部曲”。

1a茶摊儿

汪港清深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将儿时的玩趣流淌于楮墨砚边。胡同里密密麻麻的电线是其笔下不可或缺的素材。他在绘画上对“线”的敏感和笃定,为其“登高望远”第一境。汪港清深谙勤奋的重要性。他游走于工笔重彩、壁画、油画等多个领域,于人体、肖像、风景均有涉猎。多年的坚持,使其渐渐形成了言语丰富的绘画方式。正是一幅幅画作的积累、发酵,给他带来了无穷的灵感,让他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更加坚信“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此为其“孜孜矻矻”第二境。南方采风的一个假期,他看到河溪中戏水裸奔以及在岸边羞涩地遮挡私处休息的少年。生动的情景引发了他对生命本质和生存境遇的思索。他将这一思索付诸笔端,创作了系列主题作品。艺术灵感来源于不断的思索和感悟。正是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苦磨炼,才产生了“蓦然”间的激情与喜悦。此为其“中得心源”第三境。

品读汪港清的画作,既可以欣赏到以工笔重彩为表现手法的“民族风情”“城市生活”系列作品,亦可以领略到以非形象性为表现手法的“灵性少年”系列作品。

2a嫁出的娘子

1986年至1992年,汪港清与妻子韦红燕深入云南山区,用工笔重彩的形式创作了《嫁女》《嫁出的娘子》《茶摊儿》《夏日》等作品。《嫁女》中,汪港清将西部民族独具特色的婚嫁仪式定格下来,用画笔描绘了乡间淳朴的民风以及难舍的母女之情。1997年至1999年,他将目光定格在城市生活。《心情不错》《憧憬时刻》等作品,以都市中流行的交谊舞切入城市生活。画家通过悠闲、轻松的舞步,给人们压抑、浮躁的城市生活带来一丝心灵上的慰藉。

自小在城市生活的汪港清缺少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真实感受。对纯真少年的寻觅让他感悟到了生命的本质,并引发了其对这一命题的思索和关注。在创作中,他运用非叙事性、非形象性的图式特点,将画面直觉与非理性成分不断放大,进一步诠释了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人物造型上,他力求“骨感”,使人物头部占很大的比例;毛发被完全略除,以此象征生命的纯粹。色彩处理上,他不完全“以色貌色”,而是将有光影意味的色斑着于少年身上;但是这些色斑的光源和少年所处环境的光不存在唯一性。

汪港清的作品能够触动那些在尴尬生存境遇中渐渐麻木了的视觉神经,唤起人们内心深处那一隅天然的、对生命自由状态的憧憬。我神往于汪港清画作中那种静谧怡然的生存状态,对生命的本质有了新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