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商人化,作品空壳化、恶俗化,无疑是书画市场无序、画坛缺少正气所导致的后果。在混乱的状况下,必然发生重重危机,以致于老先生为之焦虑,好画家深感不安,并进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质疑。崔永元曾说过:“我不骂商人,也不骂艺术家,但我骂冒充艺术家的商人和把自己当成商人的艺术家。”

中国画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艺术奇葩、独特现象,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它的创造难度。这种难度与大众消费之间有一个距离、一条鸿沟,当市场试图填平它的时候,种种非理性、非艺术甚至践踏艺术的行为便发生了。善良的人们试图在这里寻找美,结果却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当成摇钱树。因为有利可图,画家如雨后春笋般人数剧增。作品由早期的供不应求,一变而为买方市场,供大于求,谁能把画卖出去谁才是真本事,以至于失序后的画坛无奇不有。

其一,价格攀比愈演愈烈,画家报价瞒天过海。多年前,我无意中翻看到一份画刊,发现“画家价目表”,除了报价,还附以“市场反馈”“画廊评估”,即“三颗星”“五颗星”之类的排行。此类创意,一看便知属恶炒。因为失之监管,任其恣意蔓延,由一两家个体画刊发展到竞相刊登,拉画家下水。一位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为之叹息说:“他们来人找你,给你打电话,你参不参加?报不报价?如果你坚持不参加、不报价,他们就联手打压你,弄得名家圈里没有你。逼良为娼,没有办法,你想安心画画都不能。”翻看这类价目表,动辄一平尺数万、十数万甚至几十万元,一些画家报出的天价完全超出人们的想象。

其二,作品粗制滥造,画家比肩商人。有的画家惜画捂画,只卖废纸。画画的心态变了、目的变了,本来能画好的画家也不好好画了,看客下菜,依价而画。画家被市场所改造,变得精神空壳化、行为低俗化。有位名家卖画,谈好价格,拿到画款之后,令人惊讶地动手裁掉了他认为超出画款的部分——一条纸片而已,说来荒唐之极。有人会说,你这不是说的史国良先生吗?我说非也。史先生画好价高,哪怕一条纸片也贵似金条呢,而且他一向严谨,把超额的部分裁掉情有可原。我说的不是他,是那些暗中向他学习、向他看齐的画家,好处长处学不会,奇门异术不用教。

我曾到一位名画家府上取画,被他的家人迎进客厅久等。大约一小时后见到画家拿着的画,顿时傻掉了。画得太差了!能画好却不好好画,明明放着成堆的作品,却翻来翻去地哪张都不想给,临时赶画一张应付你。此刻,我面对的正是这种应酬画,真不知该接着呢还是该退回去。市场上所见之画,各个画廊之间、买家之间倒来倒去之画,有很多是这种应酬之作。大家一直在声讨假画泛滥、赝品太多,岂不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里——真画画得太差反而像假画,假画画得认真反而像真画。

其三,老先生倚老卖老,晚节不保,画得极差,价格奇高。小青年急于下海,给钱就画,急于求成,作品生涩。李可染先生大才,尚且废画三千,我辈还不得废画六千?哪里就娃娃一个,俨然名家?官场地震,强力反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自2013年下半年起,书画市场全线报警,直到现在仍一片萧条。这期间,我曾到潍坊等地走访画廊,均惨淡经营,令人寒心。有的画廊靠买卖经营青年画家的作品,勉强维持,总想买些“潜力股”等着升值。更有画廊在一些老先生身上砸钱,上百万地买进,价高质次,毫无销路,最后都砸在手上了。回想前几年书画市场热火朝天,画商找袁武先生批量买画,被他谢绝,少买几张可以商量,要想批量绝对不行。他说,卖画不是本事,不卖画才是本事,能够安静下来画画才是本事。一摞摞地卖画,价格又这么高,买画的把房子抵押换成画,把所有的积蓄都换成画,一旦市场破碎,价格回落,你不是把人害惨了?让人倾家荡产,找谁哭去?

其四,追名逐利,热心卖画。画家疏于业务,画坛出现断层。我对优秀画家的系列采访始于2003年,一向坚持自己认定的标准,十几年间采访了不下百余位国画名家,其中确有年轻优秀者被社会认可,在业界扬名。近年来写得少了,读者朋友不免询问,画商朋友更是不断要我推荐新人。我说没有,新人少矣。小荷才露尖尖角,市场瞬间打下去。

要说标准,重在格调。格调因人而异,傅抱石所画浑朴、苍劲;林风眠作品优雅、细腻,俩人的风格全然不同,意趣则异曲同工。眼下画坛,陈玉圃先生存乎佛念,一心向善,视平和简静为作画旨归,不拘泥于程式、成法,而推崇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所画幽静古拙,犹如六祖慧能所居之所,灵明不昧,湛寂不动。朱松发先生生于黄山,经历奇特,所画由水墨到焦墨,酣畅淋漓,雄浑厚重,将黄山的筋骨糅进作品作结构,大开大合,劲拔耸峙,以写意调动写实,将大山浓缩为标高……作品格调实则是画家的精神写照、魂灵之光。

艺术创作不讲道理,忌讳套路、程式。试图迎合时尚,揣摸买家心理,必定流于世俗。画你想画的、能画的,画出真实的你,标准只有一个——画得好!好的标准,在不同的画家眼里又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答案。已故画家赵俊生先生认为好画要一惊二喜三思索,看过之后还想再看。袁武先生也说了三点:一是鲜明的个人风格,作品具有独创性;二是光有风格还不行,画得不一样很容易,画得高级就难了,高级首先是对笔墨的理解和运用,因为你画的是中国画,必须要讲笔墨技巧,要高到具有不可模仿性;三是作品要有充沛的文化寓意,这种寓意的背后是画家的综合修养,是学问、气度乃至人品。以这样的标准衡量,现如今的画坛可有新人?

其五,权力寻租,以画谋利。越是大画家越失之监管监督,极少履行纳税人义务。鲁迅美术学院李荣光教授曾同我讲到潘天寿时说:“潘先生到鲁美讲课,我亲耳听他说:‘我的画不好,不会画画,画得也不多。’潘先生酷爱阅读,在火车上也手不释卷。修养越全面越谦虚,他确实认为自己的画不够完美,发自内心地渴望提高、改进。因为有底气,修养好,所以敢说自己画得不好,在台上说,当众说。”再看看现在,画界领袖、各级领导,带头炒作,以画谋私,哪一个不是腰缠万贯?给国家的贡献在哪?纳税了没有?文体娱乐,书画演艺,出了多少明星、大咖?画家偷着挣钱,明星大张旗鼓。古天乐投资办学,姚明更是热心公益,画坛高层能否找出这样的人物?

其六,欲望过多,专业荒废,无德无才却身居高位,标榜大家实则早已落伍。各级美协、八大美院、众多官办画院,主事的都是些什么人?曾有网友收集了这些人的作品,集中发在微信上,有谁能看得下去?呜呼,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没有吴冠中,哪有嚆矢声?大家哼呀哈的,谁干都是一样,除了利益之争,几无正气可言。可以预见,如果不能弘扬正气,画坛注定后继无人。一流人才,岂肯与庸俗之辈为伍?画画原本就不是挣大钱、发大财的行当,过度追名逐利,莫如改行经商。

其七,不学无术,自甘堕落,失去了明确的精神指向。年轻时无书可读,成名后无暇读书,此为硬伤。素质所以低下,只能滥竽充数。

如此等等,画坛百态,难以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