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俊倾,字昌硕,别号缶庐、大龙,苦铁等,晚年自称吴字,浙江安吉人。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的艺术别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吴昌硕的篆书以《石鼓文》为根基,以探古为革新,变前人笔法,取平整气势,章法统一,用笔起、行、收颇为讲究,力用中锋,杂揉钟鼎陶器古文体势,遒润峻险,真气磅礴,起落跌宕,苍劲朴茂。相对于吴昌硕的其他篆书作品,此作更为开阔放达,气魄雄浑,独具风骨。介于材料之故,此件篆书更为精到,一挥而就,笔法沉厚浑朴,笔力雄健,线条粗细富于变化,既师原文之意,得其形,又独具风骨。似有“强抱篆隶作狂草”的气度,笔势奔驰,凝练遒劲,貌拙气酣。缶翁治印名天下,其将治印金石苍茫之气入行草,构成了吴氏独有的线条语言,对当时及后世书坛都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近人向燊评其书云:“昌硕以邓法写石鼓文,变横为纵,自成一派。”此轴结字以上下左右参差取姿,用笔遒劲,气息沉郁雄壮,自具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