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文徵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
文徵明一生书写的自作诗,当以他五十四岁至五十七岁时在京城当待诏时所作的“怀归”诗为最多,六十多首诗有完整书写的,亦有零星或单独书写的;其次则是同样在北京所作的《早朝诗》及《西苑诗》,手卷册页大多一组全写,立轴多写一首。和前者一样,这二组诗每每见之于他的老年书法中,可见他一方面淡泊名利,厌弃官场生活,一方面感念君恩,留恋帝苑风光的矛盾心理。本幅文征明在题识中说是“漫录旧作”。文征明大字大多取法于北宋黄庭坚,以其舒展雄阔,易得气势。但他又能力避黄书伸腿展脚的习气,以右军“圣教序”的体貌来规范黄书的用笔,现出了文徵明自身的严谨态度与笔性。雄豪之中,有俊朗的书卷气,亦有堂皇的庙堂气,与书写的内容十分统一。难得的是,如此巨幅而从头至尾一气呵成,绝无率笔和懈怠之笔,可见其弥满的精力和非凡的功力。在文徵明大字书作中,这是极精的一幅,非常难得。
此卷曾为董邦达(1696-1769)所藏。董氏字孚存、非闻,号东山,浙江富阳人。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乾隆二年(1737)授编修。时方修《石渠宝笈》等诸书,命入内廷襄其事。仕至礼部尚书。谥文恪。好书、画、篆、隶,得古法,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笔。
鲁琪光(约1828-1898),字芝友,江西南丰人。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进士,散馆授编修,旋补陕西道御使、授山东登州知府,并署登莱青道,调补济南知府。文章道德,冠绝一时,尤其擅长书法。以欧阳询之遒秀,兼米芾之姿致。晚年书法更臻化境,珠圆玉润,雍容华贵。
严群(1907-1985),又名以群,号一指,福建闽侯人。严复侄孙,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执教燕京大学、杭州大学。曾任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工书法,收藏古代法书甚丰,与张珩、启功等相友善。
按语:文徵明中年以后大字学黄山谷,愈老愈熟,风神自具。此卷作于八十四岁,雄健拙重,雍容华贵,功力与修养焕然映发,其从容端严的君子风范赫然可见于笔墨之间。八十余耄耋老翁,精气神犹充溢如此,则令人更生敬意,岂仅书艺之足以感人也。
后纸鲁琪光题:衡山先生为胜国第一书家,祝希哲、王雅宜皆不及也。闻先生少时学书,清晨笼首书《千字》毕,然后下楼浣洗见宾客,如此其勤,故所诣超绝无对。是书为先生八十四岁作,苍润遒逸,尤胜他卷。介臣前辈珍弆之,出示属缀于后。光绪癸未(1883)小春既望,鲁琪光谨书。
释文:
入门连岭翠崚嶒,别径穿云次第登。碧瓦参差莲宇动,苍藤阴繄紫厓崩。眼中历历悲陈迹,方外悠悠愧老僧。十载同游半零落,长明惟有佛前灯。嘉靖癸丑春,归自虎丘,漫录旧作,时年八十有四。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