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崔寒柏先生书法已逾十年,喜欢其严谨的创作态度:既坚守古风,又勇于创新。近几年,陆续收藏其对联精品十数件,而且还在继续。几天前,用微信与先生探讨对联的创作,也斗胆谈了自己的建议。我的家乡有句俗语:编筐窝篓,重在收口。一件作品的落款、用印其实有很大的学问。我觉得,寒柏先生关于对联落款的体会与实践,值得朋友们书法创作参考,遂整理如下与大家分享。

1a崔寒柏 “发上等愿 择高处立联”

34cm×136cm×2

首先关于落款时如何注明对联的出处

这种事情在古代并不多见,因为古代人写对联大部分都是自己撰写的,抄录别人的对联也会注明,也有抄别人的联只要不注明是自己写的,就没关系,常理下也没有人会认为这段儿是你自己写的。我收集有许多对联的书,有的还是清代、民国的版本,大多是这样。现在的书法家都是抄来抄去,经常出现笔误。有的书法家则注明“某某某曾书此联”,我不赞成这种取巧的方式。前人也没人这么做,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行为。所以我的基本态度是:确定作者是谁,我会注明;不确定的不写;集字联注明某某某集字联获集字联。

2a崔寒柏 “集宋词联”

23cm×136cm×2

二是关于下款的位置。

下联儿的款往下落的是古风,古代人没有一个落在下联上部的。什么意思呢?这是古人的一种礼节行为,如同写信的抬头,是对观赏者的尊重。现代有些人狂妄到极点,把落款放在上面,没人去纠正,自己习惯了,观众也习惯成了自然。从民国开始,尤其是于右任先生开始落在中间的比较多。我现在主要是根据内容,调整着看效果,基本是在中间偏下一点的多。

3a崔寒柏 “娇绿 乱红联”

23cm×90cm×2

我也不赞成所有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落一个位置,对联首先是考虑对称。过去写对联都有上款,考虑到上下联右上左下的对称,怎么也不会把下款落到上面去。现在落上款的少了,有的连引首章都不用,左边儿的过于偏下就有往下掉的越感觉了,所以现在我在调整。除非有特别的情况需要往上写,根据情况上中下都有。如果没有什么特别情况,我基本坚持中间偏下一点。款那个地方啊!是很讲究的。嗯,我也不是很固定在哪一个位置上去提包括打印张。

4a崔寒柏 “为爱 欲留联”

34cm×136cm×2

另外,现在款往上落的适合巨幅对联,还有适合于展览和评审上的需求,显得挺拔、有精神,出效果。而平时我们写的对联都是挂在办公室或家里的书房、客厅,大多是平视。你欣赏时,无论是坐在太师椅、老板椅上,还是委在沙发里,你自己都是一个向下沉的一个感觉,那对面的对联是向上的,那种感觉是完全不和谐的。

5a崔寒柏 “集宋词联”

23cm×136cm×2

还有现在许多人喜欢用打格的纸写对联,其实前人使用这纸是有题跋的,可以自己跋,也可以留给后人去跋。自己跋要守规矩,自己不会跋,要给别人留好题跋的位置。

总之,我的做法是要讲究,灵活、认真对待,认真对待每一件作品,包括用印。既要考虑自己的感觉,也要考虑别人的感觉,甚至要考虑后人的感觉,这是艺术家的责任……

6a崔寒柏 “绝妙 是处联”

34cm×136cm×2

7a崔寒柏 “集宋词联”

23cm×136cm×2

8a崔寒柏 “欲除 历尽联”

23cm×130c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