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一书的序言中说:“八大山人以画哭”。扬州画派也说八大山人的画,是墨点无多泪点多。这两句话能帮助我们理解八大山人的画。

朱耷本是明朝宗室弋阳王后裔,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里十分郁闷。于是,躲进深山,隐姓埋名落发为僧。起初,他一言不发。后来,干脆装聋作哑,还在扇子上写“哑”字,凡遇说话不投机之人,便把折扇打开,以“哑”字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还在住处写了一个“哑”字贴于门上。
在这十多年中,他埋头钻研绘画技法,把精细写生画法变为疏放冷逸的画法,把无处诉说、无处敢说的话,由画笔来“说话”,以画骂、以画哭。

八大山人画鱼、鸟,喜欢在画眼睛时作夸张表情,把眼睛画得特别大,有时甚至是方的。怒张白眼的鸲鹆,敛羽拳足的翠鸟,僵直身子似在呐喊的桂鱼,徘徊的游鱼。在落款署名时将名讳写成直的,把八大山人,写成“哭之笑之”模样,寓意他哭笑不得。

八大山人,前承古人,后启来者。其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笔墨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具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白石老人曾有诗曰:“青藤(徐渭)雪个(八大山人)远凡胎,缶老(吴昌硕)当年别有才。我原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当然,八大山人的画作为艺术欣赏未尝不可,学习借鉴其创作技法。但是,含沙射影、逃避现实的做法,对于当今艺术家来说是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