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致力于书法临池与创作的过程中,我对于当代中国书坛出现的流行书风现象有一些较深入的思考。对于什么是书法的创新原来我很肯定,曾经不自信过,但现在我已经不再困惑。那是因为我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书法家缺乏独立思考的原创性。既如此,那又是什么样的一股力量将中国的书法家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夺走了呢?

当然,在那个时代,玩味的意识形态产物被认为是美的,这种玩味书法的意识流一直延续至今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股流行书风就这样掩盖了书法家们的独创性。在追名逐利的竞赛中,书法爱好者情不自禁地成了随波逐流大军,在书坛流行风的带动下,书法爱好者们难以抗拒名利场的诱惑,纷纷放弃了独立思考的个性,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觉得只有必须随大流才能被认可,就这样甘愿埋没在流行书风中充当书法象牙塔的基石。然而书法象牙塔的高层领军人物的影响力之大令人难以置信,以至于到一个地步,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拿出一幅书法作品来看,几乎十有八九都能认出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写的,我戏称之为书协乃书法界的传销组织,纷纷以发展下线为目的。
因此一些有识之士对兰亭千面现象的忧虑应该说已经严重到一个地步,就是担心这一代书家的精神食粮能否给后人带来正能量的效应?我们不禁要问,再过一百年后,我们的书法爱好者在选择法帖时是否还像我们肯定王羲之、颜真卿、米芾、苏东坡、赵孟頫、王铎等等大师那样来肯定我们的东西吗?我不会肯定地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一种尚法的、传承有序的法书肯定被采纳为发帖作为后人临摹对象。
说起书法中的楷模,当然是书法爱好者所临摹的法帖,谈到临摹,唐太宗在《帝范》卷四中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意思是你向那最好的学习,仅仅能学到一个中等水准,若向那次等的学习,则为下等。其实我们在书法审美能力上永远不太缺乏基本能力的,比如几乎谁都承认王羲之好,颜、柳、欧、赵好,但书法爱好者们又为什么选其不善者从之呢?有些令人费解,其实学过美学的人都知道这样一种现象,即“美”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时候丑的变成美的,美的却变成了丑的,因此,美是可以因着环境而改变的。比如过去旧社会女子裹足认为是美的,如今已然变成丑陋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我承认你王羲之很厉害,我永远也不会达到你的境界,因此,我以另辟蹊径,故作沧桑为美。在这样一种完全有悖客观事实的意识流面前导致人们完全背弃自己的感觉选择求其次。因此,我们在选择法帖时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因为在书法学习的实践中经验告诉我们,学习古法使我们终身受益,学习今人道路狭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