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绘画,虽在表现曲线美极盛的时代,亦只能表现体量之观念,已如上述。反过来说,为什么不能表现物象体量的真实观念呢?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方面是环境同思想的关系,一方面是绘画上原料的关系。西洋的绘画,在15世纪时,凡·爱克已经将油画的原料及使用的方法,有很完密的发明;到文艺复兴的时候,用油作画已很精美。这种原料制成的色彩,有极多的便利:一、易于改变;二、因质料凝固的缘故,色调的程度易定,由深的色调,到浅的色调,很多变化,因此易于表现物象的凹凸;三、不易变色;四、经久。有这种种完密的材料,在绘画时对工作与技巧方面,给予很大的帮助;加以古代希腊思想之复兴,做了他的骨干,促成西洋绘画上伟大的结果。
中国的绘画,皆用水彩或水墨为原料。水彩为原料的色彩,其不适用的地方,恰与油画色彩相反:一、用水彩色科不易改变;二、水墨是流动性质,色调深浅的程度难定,因此不易表现物象的凹凸;三、易变色;四、不经久,在时间上很易消失。水墨色彩原料有以上种种的不便和艰难,绘画的技术上,形式上,方法上反而束缚了自由思想和感情的表现。即曲线方面,亦只能描写体量之观念为止,绝对不能达到体量真实观念之表现。
西洋的绘画,倾向于社会、历史及生活上种种的描写。中国的绘画,倾向于个人、断片及抒情的描写。这种两方面不同的表现,与民族的个性、思想、风俗、区域、气候、各种环境,有绝大的关系。但在实际绘画上所借以表现的材料和技术的各异,使两方实不能倾向于同一的步趋。中国的绘画,由没有结束的曲线美的表现,变化到第三个时期的单纯化、时间化的表现。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综合在两个原则中:一方因环境思想的关系,他方因绘画上原料与技术的关系。(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