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印坛受金石学兴盛的影响,文人篆刻进入全盛时期,各种流派应运而生,名家辈出,高凤翰便是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篆刻家之一,这不仅缘于其提倡的习古溯源的主张,更因为其中年病右臂改左手治印,开创了不拘成法、苍茫古朴一路篆刻新面貌。高凤翰的篆刻以白文为主,早期以汉印为宗,后期白文笔画丰腴,而且留红极宽,不拘于法,妙趣横生。

清初康熙至乾隆早期,精于书画篆刻又兼善诗文的才子辈出,不少亦蔚然成家。像高凤翰就是其中之一。有识见的收藏家,皆珍惜他所绘花鸟山水和所书诗文题字。笔者尤欣赏其篆刻作品;例如附图,乃高凤翰改用左手后所刻六字白文印。结字高长,边框斑斓,恍如残碑旧碣。《家在齐鲁之间》,每字互相呼应,刀法雄健,却不失古朴。另曾见其他代表作《檗下琴》、《生有印癖》、《意不在酒》和《浮螺山人》等方印,无论朱文和白文,均具汉碑浑厚阔大风格;一如其隶书,大多脱胎自衡方、鲁峻、郑固等碑。

高凤翰本身是收藏古印专家,在《自题所藏汉印谱》中载:“搜罗四十年,辛苦累一囊,摩挲爱敦朴,刻画妙家常。”他日夕相对古印精品,深入探研,得其篆法与神髓,领会融通,益显苍古奇拙。郑板桥(郑?)是其知心好友,辄请他奏刀刻印,用于书画上;后来收录于《四凤楼印存》内。郑板桥不少书画上用的篆刻印,均属高凤翰杰作。

故现今鑑别郑板桥作品真伪,其印的独特刻法与风格,实乃重要依据之一。

高凤翰(1683~1749),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字西园,号南村、南阜。五十五岁时因右手病废,改号半亭、老阜、废道人、尚左生、丁巳残人等,山东胶县人。清代书画家。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不受传统限制,生动而富于妙趣。他的毅力惊人,右臂病废后,书画篆刻全用左手,作品朴拙中有生趣,为世人所推重。生平爱砚成癖,藏砚多至一千余方,从中选一百六十五方亲自镌刻。拟作《砚史》,后因右臂病废未能完成。凌霞《天隐堂集》将他列入扬州八家之一。传世墨迹有《题画诗卷》。6 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