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乐毅论》
王书之《乐毅论》与钟书之《荐季直表》,摹者最多。概其风格显明易学。亦因太至显明,摹则过之,书则忘之。此帖看去明了舒清,内里真髓却似毫厘千里。故,凡此种皆从大处临来,是为门径。“不求小成”,但作写意。意气夺人而形容自当映入眼帘。
字形简者,宜做表情。形繁臃者,擅于举止。简形中,又以遒健爽拔为呼吸,臃则以轻掠旋停为韵致。钟书茂胜,大王逸胜,小王遒胜。气息不同,纵摹得横同竖齐,也难有其面貌。
书欲遒拔者,先去附赘,再以静、敬二心勤摹。想乐毅与管仲、百里之贤,运机而动四海,斯意乃兼天下,诸侯战国莫敢小觑。其韬晦于未发,专致于厚遇,建言铿锵来自虚谷乾坤,进呈明堂以待“昭之东海”。然后约束军车,分路并取,浩浩然连城易帜,朝野鼓舞,全赖将帅之有的、无私。有序简劲之书亦如此。且愈是长篇,愈需筋力贯穿。方能不为流波障目,写得长文浩帙曲备纤毫,队有令行,泛海皆明珠。不求小成图大象,昭之东海映西山;青青满目描金色①,济济明堂话玉田②。
注释:
①金色:草披金光之色,在此处为对应下句玉田而仿。两句取金玉之声之意。
②玉田:指蓝田植玉之田,比喻道德生物。
相关链接:
赵希鹄《古翰墨真迹辨》四库本:世传二王帖皆以真迹摹勒,独《乐毅论》就石书丹。其石在高学士绅家已残缺至“海”字,后转属赵立之处。今重摹者犹有赵立之印。予嘉熙庚子自岭右回至宜春,见元本于一士人家。用北纸北墨,无一残缺而清劲遒媚,正类《兰亭》字形,比今世所见重摹本几小一倍。盖齐梁间拓本,真人间希世之宝。
杨宾《大瓢偶笔》杨霈校本:小楷。王澍《虚舟题跋》云,《乐毅论》乃右军书付第七子献之者,后有记云“永和四年十二月廿四日书付官奴”。官奴,大令小字。大令幼年作书,右军潜于其后,掣其笔不脱,故书此赐之。孙承泽《庚子销夏记》云《乐毅论》是右军亲书于石,以贻后人者。高绅学士家海字本、梁摹本、褚遂良摹本、冯承素摹本、王著摹本、僧希白潭帖本、修内司本、秘阁《续帖》褚遂良本、郁冈斋本、会稽石氏本、宝晋斋本、星凤楼本、停云馆本、余清斋本、墨池堂本、快雪堂本、秀餐轩本、玉烟堂本、玉虹鉴真本。
杨震方《碑帖叙录》上海古籍社本:晋王羲之小楷,世传系王羲之亲书于石。唐太宗(李世民)购求王羲之书皆纸本,独此为石刻,原石已与太宗同葬昭陵。后陵为温韬所发,并得此石。石已破裂。宋代为高绅所得,束之以铁,其末行仅存“海”字,因而拓本称“海字本”,其后不知所亡。传之于今,由“海字本”复刻者,有越州石氏《博古堂帖》,再复刻有“停云馆本”“玉烟堂本”等。又有“梁模本”,末有“异僧权”三字及增“永和四年(348年)十二月廿四日书付官奴”一行。收入《余清斋》《郁冈斋》等帖。又有“唐模本”,此本“世民”二字皆缺笔。刻入《快雪堂帖》等为另一种别本,书法秀劲可爱。
王学岭临书脞语(十八)
笔法,合也。
秉笔思生,临池志逸。欧阳率更论笔,取自然之倾斜,作方圆之融和。排迭顶戴如部署,垂曳增减如姿容。气力含纵横之行,四面具均衡之度,以细详徐缓而写刚劲。壮则嵑(kě)嶫(yè),丽则清遒。副远③且察微,是谓合乎古道。
注释: ③副远:以远处的做参考,近处的来比较。《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聪以知远,明以察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