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观点认为讲白话文、简化字的推广割裂了我们与古人的对话,很多古籍读不懂了。尤其是白话文的推广无形的在我们和前贤间无形的划了一道鸿沟,影响了我们对古代经典的继承。我们几乎都能阅读台湾香港报纸,但简化字的古文读起来确实很费劲。如果说对新中国简化字的推广有质疑,那民国时期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推广白话文运动对中国文化影响会不会更大呢?

自古私塾教的都是文言文,考的是文言文,在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推动下的民国课本都改用了白话文,去除了文言文,从背诵古人经典改成了背诵白话课文。民国初年,一些中国的先进知识份子注意到传统的文言文与白话文分流已久的事实,於是,他们开始探索将两者合一的可行性,并大力提倡以白话文传播文化知识.这项文字上的改革正是中国近代文学历史上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一个主要的改革项目.自「新文化运动」起,文言文在中国文学的地位不再崇高,白话文正式成为了中国文学的写作主流.

1简化汉字的工作,其实不管是民国还是新中国都在搞,前者由于其元老的反对和政权的丧失,而没有实行或废止。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2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收集民间及民国以来主张汉字简化学者们的建议,于1954年底提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于1955年2月公布于人民日报上,7月,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由董必武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该会成员。该会于1956年1月28日通过简化字515字及简化偏旁54个。

1964年国务院又公告了《简化字总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使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类推的1754字,共2236字,这就是今天通行大陆的简体字。

现在所说的简体字就是指的这个简化字总表所述,是一次正规的文字改革,经过半个世纪的普及,已为十三亿的大陆人民和与大陆接触的海外国家的人民所接受,成就了其真真正正的正体字地位。

不管是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还是新中国,都要搞文字改革,因为他们都想要代表中国社会基础层次的人民的利益,文字改革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延续,是在那个时代里大多数人的意志、大多数人们所形成的共识——白话文、简体字。

如果我们知道了简体字的来龙去脉,对简体字有误解的人们明白了这次改革的来龙去脉,并知道了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区别所在,就不会去在乎由繁到简或改简入繁了——当然我们大家其实应该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各取所须、各得其所,以便利和获得周围人们认同为荣,以尊重习惯和思辩为大家共同的理念,顺其自然——自然会作出历史性的选择,我们大可不必太在意。

五十年代的文字改革,不仅是有着广泛的民族、民众基础,同时也有其改革所具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当一个社会没有广大的文盲群体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文字难道不正是真真正正的正体字吗?如果硬要说,繁体字会更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简体字不能体现中国文化,那么按这样的逻辑,岂不是要说大篆比小篆更体现中国文化,或者说甲骨文更能体现中国文化了。即便是如此,那么这样的中国文化不是太有局限性了吗。

简体字的功过要放到时代中来解读,正因为她是完完全全地为了使得中国文化在中华民族中的每一个成员中得到普及,简体字的历史性作用就更是不容抹杀,也就更是功不可没了。在现在的这个时代当然是正体字好,因了简体字的时代背景和使用人数的绝对多数,她理所当然的是这个时代的正体字。现在还在使用的繁体字,过度期还是会有的,但不要把她当作主流——可以把她当作与甲骨文、大小篆一类的中国文字发展历史上的那一朵朵浪花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