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代乾嘉时期以降,习碑之势日盛。除了艺术审美的因素外,碑学的刚毅雄强也与晚清众多士子欲求变兴国的思想暗合。《广艺舟双楫》即是康有为在向皇帝上书无果,遭遇政治挫折后所作。此书主旨为“尊魏卑唐”,其所言魏碑“十美”,以及“魏碑无有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之类的阐述,对魏碑的“典范化”给予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在康有为的推动下,以曾熙、李瑞清、郑孝胥、于右任为代表的一大批碑学实践者于民国书坛各领风骚,在传统帖学之外另辟一新境。近二十年来,尽管碑学及碑帖结合依然是研究者热议的话题,但是民国时颇有声望的蜀中大家赵熙似乎少有人论及。当年盛极的“荣县赵字”已似林中深山,鲜露其真颜。

赵熙首先是一个文人,他在诗词文论上的成就颇为后世所称道。他25岁中进士,诗篇援笔而就,风采冠绝当时,曾与陈散原、郑孝胥结社而游。马一浮赞曰:“论诗已入如来地,百梵何曾抵一华。”汪辟疆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以“天捷星没羽箭张清”喻之。诗词是反映作者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将语言进行“雅化”的重要手段。扬雄曾言:“书,心画也。”其实诗又何尝不是“心画”呢?其目的亦为“行吾胸中之气”。在赵熙心中,诗与书是相通的。在他看来,无论诗、文、书、画,“虽聪颖而迄未成者,盖此事非读书不能脱俗入雅,所谓根柢也”。这种艺术思维延伸到他的书法创作中,就形成了无论取法任何流派,都以“雅”作为核心的审美风貌。这种“雅”的境界又是通过读圣贤书逐渐积累起来的,是由心而发的本能气质。只有当我们真正读懂了他的心路历程,才能更好地去品味赵熙碑体行书中的古秀幽深和疏野静谧。与简单模仿碑石残破感的外化手段相比,其高明处即在于主观艺术境界的主导性。这也是一种书风能否通过“内化”的过程而得以确立的关键因素。

1赵熙行书五言律诗

在赵熙的存世作品中,主要有楷、行二体,草书相对稀少,鲜有篆、隶。欧阳通、颜真卿、柳公权、李北海、苏轼、赵孟頫、黄道周及《集王圣教序》等帖学一路是他的根基所在。并且,这些面貌并没有因为中年以后致力于北碑的学习而被完全放弃,而是贯穿于他整个的书学生涯,在不同的思辨期发挥出巨大的催动作用,在碑体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起到了力矫滞重、疏通气脉的调解作用。赵熙早年学书以颜、柳二家立骨,这对于训练点画的力量和沉实度是大有好处的。其此后痴迷于乡贤东坡居士的诗词,进而钟爱其人其书。苏轼是北宋“尚意”书风的引领者,其书作遒逸洒脱,于丰腴中寓古茂,悠然漫步的气度与禅意徐徐溢出,所浮现之意态正与其诗作相合,可谓相得益彰。在赵氏笔下,我们也常常能感受到这种人文精神、悠游气韵的完美体现。赵熙学苏不同于明清时期吴宽、吴历那种在形貌上的直接模仿,而是通过对苏轼某些代表性笔法的精准把握及整体气韵的内在生发,达到“得意而能忘形”的蜕变。这其中的过程也许相对漫长,且困难重重,但这种学古的方法才是对古法最好的诠释,也是与先贤在很大程度上的契合。任何艺术家如果对以往经典只是机械地复制,便无所谓“传承”;若想要加以“承载”,则必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并在具有大量文化储备的前提下融入多领域的艺术元素,使其在形式和内涵上不断地丰富、拓展,形成新的源泉。赵熙的行书在结构上稍显拘谨,这或许是学欧所致。但他在字外留有大量的空白,不仅化解了由于中宫紧收所带来的紧张感,更拓展了外围点画的巨大张力。其此时的行书作品,通篇看来疏密有致、清爽俊朗,颇有晚明诸家的旷达意象,极富诗意。

大约在50岁前后,赵熙开始致力于对北朝石刻的研习。他临于上世纪20年代的《张猛龙碑》《高树造像题记》已极具功力:结字欹侧生动,笔势开张悠扬,在点画形质的塑造上取碑版之刚猛峭厉,转折顿挫处果敢利落,绝无颤掣病态,用笔挺拔而不失含蓄,金石气伴随点画行进中的浑厚与微涩感跃然纸上。这种带有极强书写感的魏碑表现方式足以证明他对碑学精神的了然于心。而北派书风的生拙和天趣通过他巧妙的摄取,更为他碑体行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发力点和实践舞台。与同样擅长碑体的康有为不同,赵熙对唐人书法是大为推崇的。以“唐法”为基础,然后博取众家所长是他的态度,就像他在论书诗中所说:“北朝碑版时髦学,尚有闲情仿小欧。”“以帖为体,以碑为用”才是赵熙的创作状态。碑学对他而言并非艺术的唯一语言,而是对帖学的补益与激活。比他年辈稍晚的梁启超、郭沫若,作书即多有得其仿佛处。以往多有论者认为学碑应以朴拙、生辣、粗犷为美,反对“唐魏”体的出现,即魏碑中不应有唐楷之成分,否则会影响其高古精神。其实就大的书法艺术观而言,从篆隶至魏碑,再至唐楷,皆是一脉相承、相互影响的;具体到某种书体的风格,是与时代风尚密不可分的,也不该有绝对的高下之分,应该是各具特色、百家争鸣。学书者自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流派、碑帖;但倘若大多数人的审美渐渐趋同,必然会缩小艺术的发展空间,导致千人一面,这无疑又是与真正的艺术精神相背离的。书法史既是风格史,也是心灵史。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延续经典的同时必然要打上强烈的个人印记,这才是学习艺术最大的难点。赵熙的成功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优秀的范式,我们应该通过分析他的作品而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