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学书者,多由此起始。笔笔精诚,却只得老实木讷。辗转多年,忽然又似有了老成。一时间感慨、回忆,莫名种种,入云出海,许久不平。此正是钟元常之常态。

故,临本帖不欲精进,但求老实;把得住平衡安静是首要,揣摩“殊遇厚宠”是门径。元常一生,专注紫微,铭忠鼎釜,非敬谨不能行。所以想之殊遇而不生应当之怅然,待之厚宠而每作意外之欣然,此心若合,笔意略可摹其一二。

再者,“殊遇厚宠”,四字四形含上下左右,炼得精到,书得自如。吾辈皆知《宣示》之绝妙在结字构体,如何不将此四字多临?若能学出三分模样,便是超越常人之大进步。鸾庭殊遇道如斯,厚宠悬金律管驰;松上飞香连载露,案头成句本来时。

钟书最宜朴茂。朴者,古风漠漠不让,于气息须要先胜,不犹疑不僻佞。茂者,水墨汤汤不已,凡一字也似大千,有姿容有话语。真书之朴,非是拙戆不回,乃是巧而律之平实。此一点中多有篆籀乱入、气息芜杂之临作,当放开己见,虚怀而学,方为临习。

相关链接:

姜夔《绛帖平》四库本:褚遂良《右军书目》有钟繇“宣示帖”一条。山谷云“钟繇书小有数种,予独善此小字”;又云“钟繇书有十二种意外巧妙,世所传者乃右军临本尔”。

案:袁昂评书云:“钟司徒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多奇。”又云:“钟繇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宝亦难过耶。”以此言之,十二种巧妙乃钟会耳,非繇也。又案:《法书要录》:“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有二意》谓‘平直、均密、锋力、轻快、补损、巧称’,非前所谓也。王僧虔《论书》云:亡高祖丞相导,亦甚有楷法,以师钟、卫,好爱无厌,丧乱狼狈,犹以钟繇《宣示尚书帖》藏衣带中。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敬仁。敬仁死,其母以修平生所爱,遂以入棺。”

张彦生《善本碑帖录》中华书局本:明晋府藏拓本有印本。《筠清馆》《耕霞溪馆帖》等有刻残字本。全文本《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等历代刻帖多有刻本,大多是后人临摹本,无可信钟书。所传拓本多称王羲之临本,亦难信王书。宋贾似道门客廖莹中摹刻本,刻有贾氏葫芦印。王羲之临本,此石明末杭州西湖出土,为西湖寺僧得之。又归汪柯亭、金德舆、赵魏、张廷济等递藏。传初拓本少,有用宋纸、旧墨拓,充宋拓名人跋本。初拓(明末清初)字口肥润,其次字渐瘦。民国初,石在上海,拓本较多。解放后石仍在上海,今或藏上海博物馆。

又,传钟繇书《荐季直表》,明华氏真赏斋刻本。《贺捷表》又名《戎路表》帖,明郁冈斋刻本。《力命表》多附《宣示表》后。《调元表》有宋刻潭帖本。又传有王右军临钟繇《墓田》《丙舍》等。王羲之真迹,难取可信证据,魏钟书更是难考。小楷书但问书体佳否,不能深究真伪。

杨震方《碑帖叙录》上海古籍社本:魏钟繇书,历来颇有名,刻本始见于《淳化阁帖》,后刻入《大观帖》《东书堂帖》《宝晋斋帖》《停云馆帖》《秀餐轩帖》《墨池堂帖》《玉烟堂帖》《泼墨斋帖》等。单帖有贾似道刻本、廖莹中刻本等。原此表以十八行为正本,一本“也”字在十行之末,一本“也”字在十一行之首。此帖非钟繇真迹,系王羲之临本,有宋徽宗(赵佶)标题可证。

1钟繇《宣示表》(局部)

王学岭临书脞语(十一)

临帖总为写字,字有血肉筋骨、神情气象,百千面貌,历来评论不同。余最爱者,简远雍穆。

张长史云:“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

2王学岭 楷书读帖札记之钟繇《宣示表》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