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新闻战线》的编辑同志要我写一篇文章, 谈谈写文章。我自己的文章写不好, 这个题目我怎能谈得好呢? 我推辞了几次都不行, 只好硬着头皮谈几句。

文章是写下来的语言。文章和语言都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我们不应该把文章和语言分割开来。现在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新闻记者、大学教授, 拿起笔来写一篇文章的时候, 心里想, 我现在是写文章, 跟说话不一样, 要写得文一点, 多加上一些辞藻, 多加上一些政治名词, 多绕一些弯子。这些人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时候, 文章本来是很通顺的,到了高中和大学, 文章越来越不通了。毛病在于, 他们错误地认为文章越文越好; 他们不懂得, 文章脱离了口语, 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 决不能成为准确、鲜明、生动的文章。

文章又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 也可以说文章和口语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 往往是不假思索, 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 有时候语言不连贯, 甚至前后矛盾, 句子也不合逻辑, 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或大会上发言, 头头是道, 娓娓动听, 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 发表出去,读者却又发现他的话毛病百出, 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就要好好地构思, 在文章的条理以及逻辑性和科学性方面多考虑。所以写文章要仔细推敲。我认为主要要在逻辑性和科学性方面仔细推敲。

51王力与董纯才

毛主席教导我们, 写文章要有三性: 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我觉得, 现在我们的报纸上的文章, 鲜明性方面做得较好, 准确性方面做得较差。所以我这里主要谈谈准确性的问题。准确性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内容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是表达形式的准确性。我这里主要是谈表达形式的准确性,也就是语言的逻辑性。

不但逻辑推理要有逻辑性, 我们造一个句子也须要有逻辑性。凡是不合事理的句子, 也就是不合逻辑的句子。平常我们所谓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形容词和名词搭配不当等等, 严格地说, 都不是语法问题, 而是逻辑问题。例如《新闻战线》1979年第二期梁枫同志批评的“最好水平”, 是形容词和名词搭配不当, 表面上是语法问题, 实际上是逻辑问题。依汉语语法, 形容词用作定语时, 应该放在其所修饰的名词的前面, “最好水平” 这个结构并未违反语法规则, 因此也没有犯语法错误。但是, “最好水平” 这个词组是违背事理的, “水平” 的原义是水的平面, 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 没有好坏之分, 只有高低之分, 因此说“最好水平” 就是不合事理。这种例子真是举不胜举。有一天我听中央台的广播,讲到某人民公社所走的道路是“行之有效” 的, 我觉得很奇怪。我们平常只听说“ 有效方法、有效措施”, 没有听说过“有效道路”。第二天看报纸, 已经改为“ 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改得好! 这样一改, 就没有毛病了。又有一次, 我在报上看见某公社“闯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正确的道路是客观存在的, 不是任何人闯出来的。我们平常只说“闯出一条新路”, 不说“闯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有时候, 从标题起就出了语病, 例如某日某报有一条新闻, 标题是《舍身忘死救儿童》, 讲的是一个中学生“舍身” 救人的事迹。标题只七个字就有两个错误: 第一, “舍身” 通常指牺牲了性命; 这个中学生救活了一个小女孩, 他自己没有死, 说他“舍身” 是不合事实的。第二, “忘死” 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说的是那个中学生忘记自己的死, 而他自己并没有死, 谈不上忘记自己的死。即使他死了, 也不能说他“忘死”, 因为死人无知, 没有忘不忘的问题。也许作者说, 这里的“忘死” 指的是“不想到自己会死”。那也不好。应该是置生死于度外, 明知冒生命的危险, 也要救人。有时候, 过分夸大的语句也会出毛病。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稿, 其中有一句话: “我们要为台湾归还祖国贡献一切力量。” 我说: “你把一切力量都用于争取台湾归还祖国了, 还有什么力量再贡献给四个现代化呢?” 把“一切” 二字删去, 就没有毛病了。有时候, 不但是逻辑性问题, 而且是科学性问题, 例如冰心同志嘲笑的“ 月圆如镜, 繁星满天”, 比不上曹操的“ 月明星稀” 更合乎事实。皓月当空,三、四等以下的星星都被月光遮掩住了, 我们还能看见繁星满天吗?

由此看来, 要学好写文章, 首先要学好造句。古人的语文教育, 要求人们写出通顺的文章。所谓通顺, 指的是语言合乎语法, 合乎逻辑, 主要是用词造句的问题。而在造句的问题上, 主要是用词不当的问题。什么叫做用词不当呢? 就是把某一个词用在不合适的上下文里。为什么会用词不当呢?这是因为写文章的人不懂那个词的真正意义( 如“ 水平”),或者是懂的( 如“ 有效、闯出”), 到下笔造句时却又忘了。韩愈说过: 为文须略识字。拿今天的话来说, 就是写文章要懂得语词的真正意义。韩愈是一代文豪, 尚且说这样的话,可见识字的重要性。我老了, 写文章还常常查字典、词典,生怕用词不当。识字是基本功, 同志们不要轻视它。

为了写好文章, 须要有好的语文修养。毛主席说: “语言这东西, 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 非下苦功不可。” 毛主席要求我们: 第一, 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第二, 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 第三, 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这个道理很重要, 我在这里谈谈我的体会:第一, 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这一点非常重要。人民群众的语言, 最鲜明, 最生动, 值得我们学习。为什么报纸上多数文章总是那么干巴巴的? 就是因为作者喜欢掉书袋, 堆砌辞藻, 半文半白, 离开人民群众的语言很远, 失掉宣传的效果。这是走错了路。希望这些同志回过头来, 好好地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

第二, 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毛主席说: “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 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 于我们适用的东西。因为中国原有语汇不够用, 现在我们的语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 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 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 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 我们吸收外国的语汇, 要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今天, 现代汉语的语汇中从外国吸收来的词语, 比“五四” 时代以前高出数十倍, 如果我们要学得像, 不走样, 最好是学好外语。例如“水平” 一词来自外语, 我们看见英语level只有高低之分, 没有好坏之分, 就不会再写出“ 最好水平” 这样的话了。又如“ 词汇”一词来自英语的vocabulary (即毛主席说的“语汇”), 指的是一种语言里的全部的词(斯大林叫做“词的总和”)。现在有人说: “某词典共收了两万个词汇。” 那就错了。一部词典只有一个词汇, 不能有几千或几万个词汇。我们只能说这部词典共收了两万个词或两万个单词。我们应该把吸收外语而走了样的情况改变过来。

第三, 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这主要是指成语来说的。学习成语, 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许多成语都能起言简意赅的作用。这也和吸收外语一样, 要学得像,不走样。有一次, 我看见一张电影说明书上把“ 突如其来”写成了“突入其来”, 这显然是因为作者不懂“突如” 是什么意思。“突如” 就是“突然”。作者不懂, 所以写错了。我的意见是: 最好少用自己不懂的成语; 如果要用的话, 请先查

一查词典。

关于写文章, 还有一个篇章结构的问题。这主要是逻辑推理的问题。要学习一些典范文, 学会逻辑推理的本领。我的意见是: 可以熟读马、恩、列、斯、毛的文章, 注意篇章结构是如何严密。我们不但要学习马、恩、列、斯、毛的革命理论, 同时也要学习他们的文章的逻辑推理。我建议大家读毛主席的《实践论》和马克思的《工资、价格和利润》。这两篇文章是逻辑推理的典范。当然还有其他的文章, 这里不一一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