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是正式学习书法的第一步,很可惜,书法界至今未就执笔达成一致意见。当前的主流是沈尹默主张的执笔法,这种执笔法来自于清代,但是支持者误认为来自唐代。这种执笔法的主要观点是,手背要同前臂形成直角以垂直于桌面。我本人对此执笔法非常反对,认为沈尹默完全误解了古典书法的执笔方式。
虽然苏轼说把笔无定法,但实际上古典书法的执笔方式有三大原则必须遵守:1、指实;2、掌虚;3、腕平。
初学时指不实,会形成拿手指头乱挑毛笔的恶习,当然高手可以动手指。
掌虚,掌心要有一定空间以利于运笔,如果手背竖起来掌心空间就没了。
腕平的原因在于发挥手腕部经筋的弹性以形成高质量点画,如果竖起手腕那这些筋都锁死了,字就没有灵气。
具体而言,古典书法有两种最常见的执笔法,分别对应于高桌与矮几。
第一种执笔法我简称为”筷子法”,其实就是拿筷子姿势。这个姿势好象是拿钢笔的姿势,其实不是。拿钢笔的笔杆靠在虎口,筷子执笔法笔杆靠在食指第一关节。
这个执笔法跟水平面是倾斜的,所以适合于左手执纸,这样纸和笔基本上是垂直的。汉简,肯定是这么写的。唐代,也基本如此(碑石书丹除外)。宋代,不一定了。明清,高桌盛行,估计这样写的就少了。
唐代传入日本的空海执笔法,就是筷子执笔法的典型,请看空海执笔图:
这样写的一个后果是,可以对着垂直平面写字。唐代士人动辄题壁,因为有此训练的缘故。当代书家有几个敢题壁的?
第二种执笔方式,我是跟典水先生学的,据说传自黄宾虹。因为像是护士扎针,我就简称为”扎针法”吧。扎针法也是三指执笔,跟筷子法不同之处在于:1、执笔更靠近指端;2、虎口更圆;3、笔杆除了指尖没靠头了。
最大的区别是:扎针法的笔杆垂直于水平面。当然耍起来的时候也是摇曳多姿,请看典水的帖子:笔法研究系列(一) —— 执笔图。这种写法,明显更适合我们现代人的高桌书写。
然后对比一下两者的异同。
先看一下相通的地方:
首先,发力方式是接近的。但是怎么发力,以后会提到。
其次,拇指都是张开的,所以虎口也都是开的。
再者,掌心都是虚的。掌心不虚,一切免谈。沈尹默执笔法的根本错误在此。
不一样的地方在于:
1、平面书写还是斜面书写,这个自己选择吧,前面已经说过了。
2、扎针执笔法水平发力方便,筷子执笔法纵向发力方便。
3、扎针法更灵活,筷子法更稳定。
成人学书可以直接采用筷子法,而小朋友最好先用扎针法。